文/丘豸
不知不觉,我来北京已经八年了,虽然做了很多努力,我仍然无法改掉的还是家乡的口音。自我感觉,我的普通话说得虽然不够标准,但家乡的方言也不那么纯粹了。在北京,仍然有人能听出我的东北口音,回到老家却有人说我口音变了,到底是变还是没变,我怎么有点邯郸学步的赶脚呢!
其实,辽北话是最具东北特色的,赵本山就是辽北人,辽北的方言说起来可以装一火车。但是您要是让我整几句东北话出来,一时间我还会被懵住了,就像提笔忘字一样的感觉。所以要飙几句东北话,还得放到东北老家的环境里。
其实,我是挺佩服南方人的。2002年来北京最先接触的是几个江西人,旁听他们说家乡话,简直是一句也听不懂,和听外语没啥区别。我不由得感慨说南方人厉害,能把中国话说出两种不同的味道来。
但是,我们东北人也包括一部分河北人就不行了,说普通话和说家乡话基本差不多。这是因为我们的方言发音和普通话相对比较接近。正因为太过接近,不那么泾渭分明,就不好区别两者的不同,这也造成我们的普通话不标准的主要原因。
作为一个当了很多年老师的我,自我感觉我的普通话要好于本地的大多数人。因为当老师,我尽量比较少地使用本地方言,但是要是让我一句不用,我无论如何也做不到。
记得第一次在天津给学员上课时,我说了句“请大家下课后把上次的作业取回去”,当时就把不少学员怔到了那里。在座的很多人没有听明白我说的是什么意思,因为我把“取”字用了方言发音,说成了“qiu”(三声)。我马上反省过来,重新解释了一遍,他们才搞明白。
有时候,我会故意用方言穿插在讲课中,来调理课堂气氛,比如:我问他们有没有吃过东北的特色菜---“干巴楞炒肉”,他们真是直云里雾里,不知“干巴楞”是什么东西。另外我在形容写字很乱时,会用上“魂儿画的”、“埋了吧汰”来形容,还有“吵吵巴火”、“吭哧瘪肚”、“费劲巴拉”、“跟头把式”、“胡扯六拉”、“急头白脸”等也会偶尔在我的口中蹦出来。给学员们搞得一愣一愣的,然后我再做些解释,给学员们逗得直发笑。
其实,我的东北话不是很地道,这可能和我当老师有关系。如果进行一场东北话考级,我肯定拿不到高分。
听惯了东北话,觉得很土气,有一种“大苞米碴子味道”,粗糙但有嚼头。俗话讲“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东北话之所以成为东北话,和当地的地理位置,气候环境、人文等有脱不开的关系,东北人大多为人真诚,直爽热情。而东北人的风俗性格,也体现在我们的语言风格中。
这几年,在一些地方出现黑东北的现象,这是对东北缺乏了解的表现。当然每个地方都会有一些不地道的人,到外面做了一些不好的事,败坏了东北的名声,但他们不代表大多数人都这样。
这几年,东北的经济确实处在滑坡现象,这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建国初期,辽宁不也做过全国发展的领头羊么?改革开放初期,东北的起步确实晚了一步,正所谓“一步没跟上,步步撵不上”,导致一些头脑敏锐的人离开了老家,去了外地发展。而这些人正是经济发展的主力军。这些人的离开,势必影响到本地的经济发展,而成为外地经济发展的有生力量。
相信有一天,东北的经济经过一个阶段的阵痛之后,会再次焕发青春,追赶上全国发展的浪潮。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