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眠》读后感

作者: 中文小店 | 来源:发表于2015-10-25 01:41 被阅读1321次

    《眠》的作者是日本的村上春树。书很薄,以自述的口吻讲了一个略显荒诞的故事。在书中,女主角的“我”是一位三十多岁的全职家庭主妇,丈夫是高收入的牙科医师,一个儿子上小学二年级,家庭生活风平浪静。但却莫名地无法入眠,在清醒的夜里一边喝酒吃巧克力,一面阅读《安娜•卡列尼娜》,现实世界跟梦境没有分别,整整十七个昼夜。奇怪的是,虽然连续失眠,“我”却格外的精神,一个人喝白兰地,日以继夜地读《安娜.卡列尼亚》,去游泳俱乐部游泳,深夜驾着车去兜风,觉得自己的人生因失眠扩大了三分之一。 在第十七个不眠之夜里,“我”再次开车出去了,把自己打扮成一个男孩子的样子,因为那样比较安全一些。把车子停下来,在车上沉思。后来有两个人摇撼着车,“我”陷入巨大的恐惧,没法镇静,没法把车钥匙插进锁孔。就在那种巨大的摇撼和恐惧中,小说结束了。

    村上的作品较少以女性为第一人称主人公,并且《眠》是搁笔很久的新作。借助这部小说,村上得以成功地重返小说家的跑道。村上本人又是个相当的隐喻爱好者。故而这部小说在村上整个作品群中相当特殊。富含着极其深刻的寓意。

    疑问一:为何失眠?无眠的生活起始于“我”的一个梦魇,出现在床位的黑衣老人不停的往“我”的脚上浇着水。这个梦魇让“我”发现了自己正在慢慢腐烂的真相,也促使“我”的灵魂开始觉醒。在生活中我们需要做太多自己不喜欢的事,为父母,为家庭,为社会,为符合人们的观念。我们不停的迎合,改变,抛弃自我。说服自己成为主流价值观的牺牲品。在周遭生活有了重复的节奏,和熟悉的习惯后,就这样周而复始。日复一日。本书主角,家庭主妇,无所事事,没有工作。丈夫给予的存在很少,甚至只是吃饭性交和几句闲言碎语。作为身边最常接触的人,她无法通过丈夫读取自身的存在感。每天为了尽义务而购物、做饭做菜、打扫卫生、照料孩子,为了尽义务跟丈夫做爱。于是,梦魇出现。于是“我”用了17夜无眠的时间重拾了自己多年没有继续的爱好——读书,日以继夜,胸无杂念。这是一种寻找,寻找匆匆路上丢失的东西,读书是从前的爱好,“我”将它寻回,如同找回了未曾被人们规定过,侵蚀过的真正的自己,而打开那扇“真正自己”大门的钥匙也已找到,那把钥匙叫做“清醒”。故而这是一篇叩问人的主体性,围绕“我”自身的失落来而展开的作品。

    疑问二:结尾处那两个陌生人为什么猛烈摇撼车?“我”那么沉醉于不睡的夜晚,在那里找回了自我的世界,但还是要被人破坏的,无法存在。在生存的压力下,现代都市中人往往容易忽视自己的精神状态,即使想要寻找,也由于被种种因素束缚而身不由己。这种种因素,有世俗的价值观,有让人厌恶的各式潜规则等,汇聚成一股无形的力。侵占着我们的主体生活。使我们不得不屈服于主流价值观。我们很多时候为活而活,按照固有的价值观念与世人的道德标准一路走来,上学,找工作,谈恋爱,结婚,退休,被时间之轮无声无息地推着前进,一转眼,便是半生蹉跎。我们没有办法。正如鲁迅先生提出的《娜拉出走后怎样》的思考。即使我们挣破了世俗的罗网,跳脱出了伦理和世俗的框架,又能怎样?世界和生活是那么的残酷和冰冷。 我们最终还是束手无策,在强大的主流下,心灰意冷。“我只能哭。泪如泉涌。我孤身一人,被关在这个小铁箱里,无处可逃。”这就是结局。人永远无法自由的生活。必须顺从组织的安排。

    疑问三:《眠》最终要表达的东西。《眠》是典型的文学作品,它只提供情绪、状态,只等待有相同体验的人来为它默然,此外它没法提供答案和后续,《眠》只是提供一种角度,让“我”在无解的长期失眠中,向读者展示了生活的“漏洞”。很多人过着千篇一律,毫无营养,却因为生计、稳定等要素无法停止的生活。它让读者看到“为了生活而演戏”的无奈和可悲。同时,高屋建瓴的在结尾处指出:即使你反抗。最终也是灭亡。这是一种时代的趋势。《眠》的后记中,村上写了一段他改编了这篇写于1989年作品的想法,我觉得可以作为此文的结尾:“我常对短篇小说干这样的事。长篇小说我绝不着手修改(这么做会导致均衡的崩溃),而短篇小说往往有从现下出发加以改写的余地。”有些生活是长篇小说,有些,只是短篇小说而已。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眠》读后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utxh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