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孩子不喜欢学习?(2)——你的孩子需要故事

孩子不喜欢学习?(2)——你的孩子需要故事

作者: 模型思考力阿拉丁 | 来源:发表于2018-07-22 18:19 被阅读47次

大脑偏爱故事,因为故事有趣,容易记忆,一个好故事需要满足4C原则:

①Causality 因果关系,说明白事情的前因后果;

②Conflict 冲突,冲突 = 渴望 +障碍 ,它是故事的核心,抓住人心的东西;

③Complication 多样性  单线条的故事太单调,主线故事上要有枝杈;

④Character 角色  一个好故事是围绕着强大、有趣的角色展开的,表现其个性的关键是该角色的动作。

满足了4C原则之后,加入故事的结局,再加入情感因素展示,就是一个完整的好故事了。

网络图片

大家看下面这个故事:

浙江温州,浙江温州,最大的皮革厂,江南皮革厂倒闭了!

老板黄鹤吃喝嫖赌,欠下了3.5个亿,带着他的小姨子跑了;

我们没有办法,拿着钱包抵工资;

原价都是三百多、二百多、一百多的钱包,通通二十块,通通二十块!

黄鹤你不是人,我们辛辛苦苦给你干了大半年,你不发工资,你还我血汗钱,还我血汗钱!!

      大家看出来了,这是路边喇叭里面放的网络神曲,也是一个神广告,它的受众是路边经过的行人,那么它为什么是一个好故事呢?“浙江温州,浙江温州,最大的皮革厂,江南皮革厂倒闭了!”一句话,故事后果交代清楚,后面跟着一句“老板黄鹤吃喝嫖赌,欠下了3.5个亿,带着他的小姨子跑了”,故事的前因也交代了,并且这是一个新的故事,这里出现了一个角色“老板黄鹤”,这个角色两句话的故事,用了七个动作,“吃喝嫖赌”、“欠”、“带”、“跑”,角色形象立马丰满了,还满足着路人最常见的“窥私癖”——(小姨子),而且可信度被“3.5亿”这个数字和里面的小数点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我们没有办法,拿着钱包抵工资;”故事的主角出场,顺便带出了“冲突”,老板跑了,没有发工资。“原价都是三百多、二百多、一百多的钱包,通通二十块,通通二十块!”开始用数据进行展示,体现对比,更加增强说服力,这么好的包,只要二十元,不是因为前面的原因,这是不可能的,“黄鹤你不是人,我们辛辛苦苦给你干了大半年,你不发工资,你还我血汗钱,还我血汗钱!!”情感因素来了,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弱势群体,老板为富不仁,去帮帮他吧,我不是在消费,我是在帮人。

      所以好故事其实如此简单,我们需要的是用数据细节和数据对比增加说服力,用冲突来吸引受众,加入一些情感因素,交代清楚前因后果,如果故事里还有一个让人印象深刻的角色那就更好了。

      这对于教师来说,有什么启示意义呢?把抽象难以记忆的知识变成一个又一个的故事,设置故事的冲突,在冲突处提问,使孩子们能感受到故事中角色的细节,并引起他们情绪起伏和波动,在冲突处让学生去思考意义,促进他们对知识的记忆


第四个认知学原理:我们总是利用已知的事物理解新事物,大多数知识都是需要转换成具象的才能理解。

为什么让学生理解抽象概念这么难?因为我们的大脑不喜欢抽象的事物,大脑倾向于选择具体的事物,当我们要接触一个抽象原理时,我们必须找一个具体的实例来帮助我们理解。而教师或家长,对于孩子学习的目的,往往集中在,你需要把刚刚学到的抽象的知识运用到新的环境中去,以表示孩子学会了。

        学生碰到非常新颖的,不能联系到任何其他已知概念的内容,往往很难理解,是因为,人们往往依赖于已知的知识,在我们大脑中形成一个可以具化的例子,通过类比,对新知识进行理解,实际上是初步记忆,而联系不到已知的时候,就很难通过具体的事例去类比。

      所以理解就是记忆,一个调取长期记忆对照记忆新知识新概念的过程,没有人可以把新的概念直接灌输给孩子,任何新的概念都应该建立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教师或者家长的解说,是确保孩子能快速理解信息并正确地存放在长期记忆里面。

      为什么同一个讲解,有些孩子理解会很深刻,而有些孩子理解的却很浅显呢?而且即使孩子当下“懂了”,也未必能迁移到其他环境去,所以孩子自己内心也会迷惑:我真的会吗?

      这和讲解本身关系不大,而是我们前面提到的,每个孩子大脑中拥有的背景知识不一样,所以在同一个讲解下,有些孩子大脑中对应的事例有好几个,而有些只能对应很少的一个或没有,那么经验丰富的孩子,更能从相关的几个内容之间进行对比,发掘出新学信息的深层结构,不仅加深了理解,还具备了一定的迁移能力,在新的环境下也能应用。

      这一原理对家长和教师的启示是什么呢?

1、帮助孩子理解,尽可能多的提供实例,让孩子自己进行比较;

2、反复引导孩子去发现深层结构,在整个教导过程中,明说暗说各种深层结构

3、发现深层结构的方法,就是要求孩子,用自己的语言详细地阐述各种“陈述性信息”的表层结构,加强对表层结构的解构,从而找到不同信息之间的深层结构联系;

4、“详细阐述”的最大好处就是增强记忆和理解。


第五个认知学原理:没有充分的练习,你不可能精通任何脑力活。

        工作记忆在大脑思考发生的地方,可是空间有限,举个例子,在我们小时候,刚学会系鞋带时,你的全部工作记忆全部被“系鞋带”占据,说明系鞋带就能把工作记忆填满。

        而我们又没法让工作记忆扩容,那么我们可以用增加背景知识(前一篇文章已经提过压缩信息两种方式摆脱工作记忆的有限空间就像前面提到的“系鞋带”,你们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在系鞋带的时候同时还能聊天,还能算数学题的?说明通过长期的练习,系鞋带这个内容已经不再占用你所有的工作记忆了,你工作记忆对于系鞋带的操纵已经很有效率了,因为这个信息被你压缩的很小了。

一本关于练习原理的书

        因此,练习,就是一个压缩信息的过程,或者叫做将其自动化,尤其是一些一开始需要占据很多工作记忆空间的基本步骤,通过练习会变得自动化,这些基本步骤只有自动化了,才能将思考能力提高到下一个层次,也为知识迁移做好了准备。

        所以,练习的三大好处:

        ①让思考过程变得省力,这样可以学得更多

        ②让记忆更持久

        ③增加了知识迁移的几率。

        那么该如何练习呢?

        练习内容:什么需要自动化就练习什么;

        练习时间:分散练习时间,不要把某一内容的所有练习集中在很短的一段时间;

        练习方式:在进阶的环境中练习,也就是持续练习比自己能力高一点点的内容。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孩子不喜欢学习?(2)——你的孩子需要故事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uvjp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