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终身学习
唐诗闲读:“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唐诗闲读:“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作者: 鹤壁飞雪 | 来源:发表于2018-11-02 06:03 被阅读15次

    唐代的诗人里,好喝酒的不只有李白,还有一位,他比李白懂酒,他算是个研究酒的专家,今天就介绍他的一首诗《野望》,原诗如下:

    东皋薄暮望,徙依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这首诗写的是山野秋景,但因为最后一句的原因,我们深深地感受到诗人的痛彻骨髓的孤独。我们不禁要问,他为什么这样孤独呢?

    (王绩像)

    王绩(约589—644), 字无功,号东皋子,古绛州龙门县(就是现在的山西万荣县通化镇)人,唐代诗人。隋末举孝廉,除秘书正字。不愿意在朝为官,称病辞官,后来又被授扬州六合丞,遇上天下大乱,他又弃官归乡。后来到了唐朝,唐武德中,他被诏为待诏门下省(其实就是一种预备官衔)。贞观初年,他再次称病回归田园,在河渚间,躬耕东皋(现在的宿州五柳风景区),自号“东皋子”。王绩性格简傲,嗜酒,能饮五斗,因此自作《五斗先生传》,长期研究酒,有自酿洒,曾撰 《酒经》 、《酒谱》 ,还给《老子》、《庄子》做注。看他的研究指向,看他三仕三隐的生活经历,他显然是一位受老庄思想影响又好酒的旧式文人。

    《野望》是他的代表作,全诗在闲逸的情调之中,带着淡淡的彷徨和苦闷,算是王绩的代表作。

    第一、二句,“东皋薄暮望,徙依欲何依。”皋是水边地,东皋,就是指他家乡绛州龙门的一个水边土地。他归隐之后常游北山、东皋,自号“东皋子”,黄昏一个人站在水边,四下远望。“徙依”,四处迁徙寻找依傍,“欲何依”,这一句已经满溢了生命的无奈,想寻找个依傍,但却无处可寻。与此相同的境界的情境,在我们读曹操的《短歌行》时曾经有过:“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这里化用的正是这一句的意境,绕树三匝的徘徊,无枝可依的无奈尽在其中,这是情景交融的两句。

    (何枝可依)

    中间四句直接写景,“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这是诗人眼中直接看到的景色,举目四下张望,每一棵树都被秋色与暮色染红,远处的山峦在在夕阳的余晖里越发显得一片萧瑟。这是远处的静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放牧的人驱赶着牛犊回家,打猎的人骑着猎马带着猎鹰归来,牧人和猎人的动态描写使全诗有了一种牧歌式的田园氛围,画面动了起来……这四句,既写了远景,又写了近景,既写了颜色,又写了光影,静景与动景交相辉映,但却又没有华丽的词汇,就是朴实的白描,这是王绩的长处,他跟较早一些的南朝诗歌的华丽奢靡的描写手法相比,如朴素的邻家少女相对于珠光宝气的大家贵妇,朴素的写法产生了简简单单却又特别的魅力。

    最后两句像是长叹:“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这里引用了“采薇”的典故。但这个典故并不是《诗经.小雅.采薇》的戎卒返乡典故,那是写从军将士的艰辛生活和思归的情怀的,跟这里的情绪不搭。王绩的归隐,并不能像陶渊明一样“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自适自足,他无法从田园中找到心灵的慰藉,因此他最后说:“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眼前的现实是孤独无依的,只能依靠长吟“采薇”诗来寄托心意了。

    (伯夷、叔齐采薇的故事)

    难说的是这个“采薇”,这里的采薇正确的出处应当有两个,一个是《史记·伯夷列传》记载的:“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薇,是豆科野豌豆属的一种,学名叫荒野豌豆,又叫大巢菜,种子、茎、叶均可食用,这个典故说的是伯夷、叔齐隐居山野,义不仕周的故事。王绩隐居不仕,相对来说似乎也还算合适,但远不如《诗经.召南.草虫》里的句子:“陟彼南山,言采其薇。未见君子,我心伤悲。”来得准确,这才是王绩此时的心情,这里讲的不是气节的题,而是他四顾茫然,缺少知音和知心啊。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整首诗首尾联写情、中间两联写景,章法上是“景-情-景”的交替转换,由此,孤独的心情被递进深化。《野望》是初唐时期章法完整成熟的一首律诗。从南朝齐永明年间,沈约等人将声律理论引入诗歌创作,到沈佺期、宋之问手里律诗才完全成熟,而早于沈、宋约五、六十年的王绩,已经非常熟练地写出了这样的成熟律诗,足见王绩是一位勇于尝试且有才华的诗人,在山水田园这个写作方向上,王绩是真正的先驱。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是这首诗的情绪核心,如今,这句话已经成为有才华的人四顾无人的经典感叹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唐诗闲读:“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uxqx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