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26865817/3c8989c0bc0e7af0.jpeg)
这是一副极美的山野秋之晚景图,宁静、开阔。既有一种静谧的美,又有一股跳动的情致和欣然的意趣。一静一动,动静结合,相得益彰。
傍晚时分,夕阳西下,天边满是烟霞,诗人独自一人登上东皋极目远望。
此时的东皋笼罩在一片若有若无的薄雾里,似一块被谁遗失的纱巾,在静静的空气里浅浅浮动。
几只不知名的鸟,在远处飞来飞去,它们是找不到回家的路呢,还是想卸掉一身的彷徨?
曾经葱郁郁葱郁的、一望无际的树林,已被季节的双手搓红 ,染上了暮秋时分憔悴枯黄的颜色。
连绵起伏的群山在夕阳的映照下,披上了金黄的外衣,染上了萧瑟的暮光,它在与夕阳依依惜别。
放牛的牧童唱着山歌,欢快地赶着牛儿,小牛犊不甘愿地踏上了归程。
林子深处,手持弯弓的猎人,随着一阵嗒嗒的马蹄声缓缓而出。马背上,又多了几道今夜的佳肴。
牧童进村了;猎人进村了;一只鸟飞过来,停了停,又飞走了。
这是一幅多么令人陶醉的画面,安逸中夹杂着愉悦和欢快。
然,这些热闹是他们的,诗人什么也没有,有的只是寂寞与孤寂。
在东皋的这条乡间小路上,没有谁认识隐居的诗人。孤寂的诗人,唯有与古人轻吟浅唱。
刚开始归隐时,以为终于可以听从自己的内心,远浊世而深藏,“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
谁知不久便堕入了空寂无聊的窘境。一个人孤独终日,更无半个志同道合之士,又没有可以寻访的友人,看着往来的行人,却没一个相识。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很多人都会体会到理想和现实的冲突,但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应对措施。
诗人在碰壁多次之后,选择归去来兮,为心灵寻找一处“桃花源”,解开束缚,获得了精神上的自由。
但锥心的孤独,不是处于寂寥凄清的无人之地,而是处于熙熙攘攘的人群之中,看到别人其乐融融,怡然自得,而自己却怅然若失,彷徨不知所归。
这种孤独抑郁,寂寞惆怅,抱影戚戚的状态,正是王绩《野望》之情。
![](https://img.haomeiwen.com/i26865817/146b6e036efd8f10.jpeg)
我们今天聊王绩(约590~644),字无功,号东皋子,今山西河津人。
他是隋末唐初的著名诗人,出生在传统的书香之家,文中子王通的弟弟,而王通的孙子就是那个写下《滕王阁序》的王勃。
王绩自幼好学,博闻强记,公元600年,11岁的王绩游历京都长安时,拜见权倾朝野的大臣杨素,被在座的公卿称为“神童仙子”。
他在诗歌写作方面很有成就,被大家公认为“五言诗”的奠基人。
除了诗,王绩还以“饮酒”而著名,曾为酒而做官,又因无酒而致仕,晚年综合了焦革、杜康和仪狄的酿造技术,自成一体。
故,王绩也有“五斗先生”之名,传可一次饮酒“五斗”。
他很有才华,但仕途并不顺利,虽有仕进之心,但生性嗜酒,又不喜束缚,所以当了几任小官之后,王绩干脆辞官隐居以终了。他一生中曾三次出仕,三次归隐。
在这个过程中,他体会到了理想和现实之间的撕扯感,于是他隐居东皋,希望能为纠结的心找到一个出路,也就是在这期间,他写下《野望》一诗。
有人称,读《野望》,如同从贵妇堆里忽然走出一位荆钗布裙的村姑,被一种不施粉黛的朴素魅力所征服。
王绩勇于尝试,大胆创新,扭转了齐梁余风之华靡艳丽,为开创唐诗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王绩之诗,天下之秋,怎一个美字了得!
![](https://img.haomeiwen.com/i26865817/ef4b11e0bfb57bb4.jpg)
《野望》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唐•王绩
赏析
这首诗写的是山野秋景。全诗于萧瑟怡静的景色描写中流露出孤独抑郁的心情,抒发了惆怅、孤寂的情怀。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首联的意思是黄昏的时候伫立在房舍东边的高地怅望,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
东皋(gāo):诗人房舍东边的高地。
薄暮:傍晚。薄,接近。
徙倚(xǐyǐ):徘徊,来回地走。依:归依。
首联,景中含情,景中有人。
我们先来看一下这幅图景:傍晚时分,夕阳西下,天边满是烟霞,诗人独自一人登上东皋极目远望,左右徘徊不已,心里默默念着曹操《短歌行》中的诗句——“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薄暮”交代时间,渲染气氛,“东皋”点明地点,“徙倚欲何依”表明心态,复杂抑郁。
这两句看似平平淡淡的叙述,却把作者的心绪交代的一清二楚,奠定了整首诗的基调。
![](https://img.haomeiwen.com/i26865817/0c2cc2387a3444f0.jpg)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颔联的意思是每棵树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都披覆着落日的余光。
秋色:一作“春色”。落晖:落日。
颔联,写秋天山林之静景,从正面进一步渲染作者的孤寂苦闷的心绪。
诗人从眼见所见,给我们勾勒了一幅秋之晚景图。
一望无际的树林都染上了暮秋时分憔悴枯黄的颜色,连绵起伏的群山在夕阳的映照下都染上了萧瑟的暮光。
看似安静开阔的景象,却给人一种荒凉落暮之感。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颈联的意思是放牧的人驱赶着牛群回家,猎人骑着马带着猎物各自遂愿而归。
犊(dú):小牛,这里指牛群。禽:鸟兽,这里指猎物。
颈联,写傍晚时分人的活动,从反面衬托诗人的郁闷孤单的心境。
诗人给我们描绘了一幅乡野之人放牧归来的动态场景。
放牛的牧童唱着山歌,欢快的赶着牛儿返回家中,猎人骑着骏马,大声吆喝着,带着猎物满意而归,多么安逸的场景,多么令人陶醉的画面啊。
但是这些热闹是他们的,诗人什么也没有,有的只是寂寞和孤寂。
![](https://img.haomeiwen.com/i26865817/63c030bdf63801c4.jpg)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尾联的意思是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只能咏一曲长歌来怀念古代采薇而食的隐士。
采薇:薇,是一种植物。相传周武王灭商后 ,伯夷、叔齐不愿做周的臣子,在首阳山上采薇而食,最后饿死。古时“采薇”代指隐居生活。
尾联,终于再也按捺不住内心的情感了,直抒胸臆。
诗人从美好而热闹的场景中回过神,又回到了起始的心境之中了,更加平添了一种茫然若失、孤独无依、苦闷惆怅的心绪。
诗人身边没有一个相识的熟人和朋友,没有人能够分担这份寂寥,只好拉来已经远去的伯夷、叔齐了。诗人唱着《采薇》之歌,抒发自己隐逸山林之志。
读熟了唐诗的人,也许并不觉得这首诗有什么特别的好处。
可是,如果沿着诗歌史的顺序,从南朝的宋、齐、梁、陈一路读下来,忽然读到这首《野望》,便会为它的朴素而叫好。
南朝诗风大多华靡艳丽,好像浑身裹着绸缎的珠光宝气的贵妇。
从贵妇堆里走出来,忽然遇见一位荆钗布裙的村姑,她那不施脂粉的朴素美就会产生特别的魅力。
王绩的《野望》便有这样一种朴素的好处。
这首诗的体裁是五言律诗。自从南朝齐永明年间,沈约等人将声律的知识运用到诗歌创作当中,律诗这种新的体裁就已酝酿着了。
到初唐的沈佺期、宋之问手里律诗遂定型化,成为一种重要的诗歌体裁。
而早于沈、宋六十余年的王绩,已经能写出《野望》这样成熟的律诗,说明他是一个勇于尝试新形式的人。
这首诗首尾两联抒情言事,中间两联写景,经过情──景──情这一反复,诗的意思更深化了一层。这正符合律诗的一种基本章法。
![](https://img.haomeiwen.com/i26865817/202641a34bad2ecd.jpg)
备注:1. 图片来自网络,侵之必删。
2. 部分诗词释义及赏析资料选自《古诗文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