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第16章 缮性

作者: 象浦 | 来源:发表于2018-11-02 05:58 被阅读17次

缮性于俗学,以求复其初;滑欲于俗思,以求致其明:谓之蔽蒙之民。

    古之治道者,以恬养知。生而无以知为也,谓之以知养恬。知与恬交相养,而和理出其性。夫德,和也;道,理也。德无不容,仁也;道无不理,义也;义明而物亲,忠也;中纯实而反乎情,乐也;信行容体而顺乎文,礼也。礼乐遍行,则天下乱矣。彼正而蒙己德,德则不冒。冒则物必失其性也。古之人,在混芒之中,与一世而得淡漠焉。当是时也,阴阳和静,鬼神不扰,四时得节,万物不伤,群生不夭,人虽有知,无所用之,此之谓至一。当是时也,莫之为而常自然。

      逮德下衰,及燧人、伏羲始为天下,是故顺而不一。德又下衰,及神农、黄帝始为天下,是故安而不顺。德又下衰,及唐、虞始为天下,兴治化之流,枭淳散朴,离道以善,险德以行,然后去性而从于心。心与心识知,而不足以定天下,然后附之以文,益之以博。文灭质,博溺心,然后民始惑乱,无以反其性情而复其初。由是观之,世丧道矣,道丧世矣,世与道交相丧也。道之人何由兴乎世,世亦何由兴乎道哉!道无以兴乎世,世无以兴乎道,虽圣人不在山林之中,其德隐矣。隐故不自隐。古之所谓隐士者,非伏其身而弗见也,非闭其言而不出也,非藏其知而不发也,时命大谬也。当时命而大行乎天下,则反一无迹;不当时命而大穷乎天下,则深根宁极而待:此存身之道也。古之存身者,不以辩饰知,不以知穷天下,不以知穷德,危然处其所而反其性,己又何为哉!道固不小行,德固不小识。小识伤德,小行伤道。故曰:正己而已矣。乐全之谓得志。

      古之所谓得志者,非轩冕之谓也,谓其无以益其乐而已矣。今之所谓得志者,轩冕之谓也。轩冕在身,非性命也,物之傥来,寄也。寄之,其来不可圉,其去不可止。故不为轩冕肆志,不为穷约趋俗,其乐彼与此同,故无忧而已矣!今寄去则不乐。由是观之,虽乐,未尝不荒也。故曰:丧己于物,失性于俗者,谓之倒置之民。

评析:人类文明经历了三个时期:

“鬼神”崇拜期。

“信仰”崇拜期。

“肉体”崇拜期。

这篇文章也是诸家所不屑的。只有陈鼓应认为,“……揭露了求荣华者‘丧己于物’,对于当世‘文灭质’的景况,作了有力的批判”。

在我看来,《刻意》、《缮性》这样的文章正是中国心学文化发展中,出现的一条歧路。还是王船山独具慧眼,一眼便看出这是一群“守尸鬼”,盗老庄之名,行偷生之实。也正如钟泰先生所言,这些人除了对“养生”有兴趣之外,对其养生之“主”毫无兴趣。一味只想长命百岁,从来没有认真思考过真正的生命的本质与生命的困境。

相关文章

  • 水润读书笔札 l 庄子 外篇  缮性

    《庄子·缮性》,庄子外篇的第️九篇,取篇首二字为篇名。缮性,修身养性的意思。提出透过内心的恬淡以涵养生命的智慧,回...

  • 庄子——缮性

    缮性于俗,学以求复其初;滑欲于俗,思以求致其明;谓之蔽蒙之民。 古之治道者,以恬养知。知生而无以知为也,谓之以知养...

  • 《庄子 缮性》

    缮性于俗学①,以求复其初;滑欲于俗思②,以求致其明③,谓之蔽蒙之民④。 古之治道者,以恬养知⑤。知生而无以知为也,...

  • 《庄子》缮性

    缮性于俗,俗学以求复其初;滑欲于俗,思以求致其明;谓之蔽蒙之民。 古之治道者,以恬养知;知生而无以知为也,谓之以知...

  • 《庄子》第16章 缮性

    缮性于俗学,以求复其初;滑欲于俗思,以求致其明:谓之蔽蒙之民。 古之治道者,以恬养知。生而无以知为也,谓之以知...

  • 《庄子》学习笔记77

    《庄子·缮性》前半部分,缮,shàn:修补,缮性可理解为陶冶性情。此篇的主要谈论该如何陶冶性情,中心思想是复古。 ...

  • 《庄子》心解(缮性)

    执着于用世俗的学问来修养身心,以求恢复人之初的纯真性情,用世俗间的思想来压制自身的欲望,以求达到思想的明澈,这就叫...

  • 《庄子》外篇 缮性 :以恬养知

    2022.01.10周一阴D10 “志道乐学·国学经典”D518 《庄子》外篇 缮性 本篇以义名篇,取开篇“缮...

  • 庄子不装(安读《庄子》第十六篇)

    外篇之九《缮性》 《缮性》共分三章,主旨是修治本性。 庄子认为人的本性原本是淳朴简单的,就是因为世俗的学问,把人的...

  • 《庄子》外篇卷9缮性诗解1知恬相养和理性出文饰灭质广博溺心

    《庄子》外篇卷9缮性诗解1知恬相养和理性出文饰灭质广博溺心 题文诗: 缮性俗学,以求复初;滑欲俗思,以求致明; 谓...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庄子》第16章 缮性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yxqx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