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季康最向往的是清华大学,未能如愿是她最大的遗憾。然而,命运之神眷顾了她。
1932年,东吴大学因学潮停课,杨季康跟好友逃出了学校,说服了家人,前往北平,办理了借读燕京大学的手续。去看望在清华大学就读的同学时,她又重新办理了清华大学的借读手续。
在杨季康的心目中,清华是一块圣地,那里有适合她读的专业,可以满足她对文学的向往与追求。
在清华大学,受老师王文显的影响,她逐步走上了戏剧创作之路。跟随吴宓教授学习,为她的文学翻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当她考入清华研究院时,钱钟书从清华毕业了。读研究生时,杨季康选修了中文写作课,跟随朱自清学写作,开启了文学写作的大门。22岁的杨季康的第一堂课的作业《收脚印》,被朱自清称赞,送到报纸刊印。
之后她开始尝试写小说,由朱自清推荐发表,由此认识了沈丛文、林徽因等作家。
作者说,朱自清如在大海里打捞珍珠,杨季康是最完美、最闪亮、最成熟的那一颗,只等朱自清轻轻一撬,就从贝壳里发出璀璨的光芒。
在清华大学研究生院就读时,杨季康受邀去叶公超家做客,应他的邀请,翻译的第一篇政治性的文章,在报纸上刊登了。此后,杨季康陆续翻译了一些作品。
欢心,爱写作、爱生活的亲子关系导师。靠近我,温暖你;链接我,照亮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