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心怡2015
读完《杨绛传》内心满是安稳,沉甸甸的感动,整篇书里唯一萦绕的是钟书二字,"钟书"无不钟情于书籍,对书籍的涉猎之广,不同领域;不同语言;不同文化;影响之大,非常震撼。
原来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却还活着。读着读着就读到了读书人的气节,一个个鲜活的人物个性就跃然纸上,在书里,在梦里,交流,思考。
读到最后我就越来越好奇,钱钟书名字的由来,究竟是何缘由?起了一个如此贴切人物性格的名字。原来在钱钟书一岁抓周的时候, 尽然抓的是一套书籍,冥冥之中此生就与书结下不解之缘,世间所有的相遇,都是久别重逢,也许这也是这"书"促成与杨绛的一世姻缘圆满,两人的功成名就。
杨绛先生自己就是一部传奇,可是因为《杨绛传》有了钱钟书,更加精彩。杨绛先生曾经说,不接受评论,不接受说道,只洗尽铅华,过自己的清净生活,与书为友,与无数书里的人物,情节,思想,灵魂撞击。
我想读《杨绛传》是幸福的,如果我有那么一点点被钱钟书和杨绛先生的文字所感动,之所以只有一点点是我的悟性还不够,修养还难抵达,需在书籍海洋里,步前辈之路 ,还需长长久久耐心修炼,当然这与造诣,勤奋也有关系。
边读书的时候,我就想起我的外公。从外公那时我对书的启蒙。外公有一大书架书,记忆里外公带着眼镜读书的模样是印象深刻的。读《杨绛传》读着读着就读出了知识分子的读书气节,读出了读书的诀窍,没什么好的方法,只有尽可能的多读书,广涉猎,多思考,才有可能在别人的丰富精神世界里窃取一点点的劳动成果,当然这还不是你的,只是你的读后感,观后语。如果在自己的思想领域有所建树,还必须更认真,更努力,更笃定,更坚信。
嗜书如命的两位先生,一生成就了无数经典。有表达出来的,有未表达出来的。在钱钟书去世的漫长岁月里,嘱咐杨绛好好活,杨绛先生找到了与钱钟书生死离别的特殊亲近方式,读他的笔记,整理他的手稿,亲近他的思想,阅读他灵魂的思考。
与出版社达成一致,整理出来一套一套的钱钟书文集。《钱钟书手稿集·外文笔记》用影印的方式,得以遗传保留来,被93岁的著名翻译家许渊冲比作"建设文化强国的一颗基石"。
杨绛在邀请德国波恩大学的莫芝宜教授的信中提到,"我想让你们垂涎欲滴,他们都是锦言妙句"。
钱钟书外文笔记是攻读英语、法语、德语、西班牙语、拉丁语、希腊语、七种历史语言所做的笔记,涉及到文学,哲学,历史学,政治学,书信,自传,诗歌,幽默故事等诸多领域。可用"叹为关止"来形容阅读笔记的感受。美国哈佛大学哈里莱文教授以高傲,挑剔著称,可在与钱钟书会见谈学后,尽然说,"我自惭形愧,我知道的一切,他都知道,可怕的是钱钟书的世界我却一无所知"。
杨绛先生认为钱钟书的笔记公之与众是最妥善的保藏。"死者如生,生者无愧"。杨绛先生曾说读书好比串门,"隐身的法宝",想遇见哪个名家,名师,就去拜读他们的书籍,就能随心所欲自由驰骋,想来就来,想走就走,还可以不必打招呼,不论古今中外;不论地域年轮;不论任何学科;可见读书对于杨绛先生的乐趣与意义。
不敢妄自菲薄,评论如何,只是激发了我读书的热情,看到你的"好读书基金"让更多的优秀人士在书籍里找到前进的方向。
"我不要求过多,只愿他们一代代求得的智慧,能累积下来,至少一脉流传,别淤塞,别枯竭。只求他们彼此之间,能沆瀣一气,和谐一致,大家同心同德,把世界收拾的完整些,美好些。"
我想活到一百多岁的杨绛先生,早就洞察秋毫,知晓一切。如果我们凡夫俗子,能多读写书,多隐身串门。想必她是欢喜的。做欢喜的事情是我读《杨绛传》的意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