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观止》的首篇是:郑伯克段于鄢。讲的是郑庄公和一奶同袍的亲弟弟共叔段兄仁弟悌的故事,最终以郑庄公的残忍奸诈获得胜利,不仅把亲弟弟给送上了绝路,还把自己的母亲给软禁在颖地,发下了毒誓:不及黄泉,勿相见也。这篇故事取自《左氏春秋》,在《史记》《东周列国志》中都有记载。这则故事还为我们大家贡献了掘地见母、多行不义必自毙、其乐融融、何厌之有、手足相残、处心积虑、言不由衷、自不量力、暗箭伤人、冒天下之大不韪等诸多成语。
在这篇故事里,有一个金牌配角的出场,直接影响到后世人对这篇故事的整体评价,他就是颖考叔。
颖考叔的首次出场是在郑庄公使用奸计害死了共叔段后,将自己的母亲姜氏软禁在颖地。在众多大臣无计可施的时候,颖考叔求见庄公,并给庄公献上野味,名曰鸮。庄公不认识,颖考叔介绍说:这鸟叫鸮,它的特点是大白天连泰山那么大的东西都看不见,晚上却能明察秋毫,在细节上清楚却在大的方面糊涂。小的时候,它的母亲一口一口地喂它食物,可是等它长大了却要啄食它的母亲。世人都很痛恨这种不孝的鸟,所以就把它捉来吃了。庄公听了这番话,用现在的话讲,脸上是不红不白的。只好招呼颖考叔品尝蒸羊肉。这颖考叔见庄公并没有动怒,就继续他的一番操作。
颖考叔当着庄公的面专挑好肉,包起来藏在袖中。庄公不解,问这是为何。颖考叔答到:小臣家贫,平常一打到点野味我就给老母亲吃,但她却从未享受过此等美味,今天您赐给我肉吃,我的老母亲却没沾到一口的恩惠,一想到这,我就吃不下去,所以我就想给她带回去点尝尝。
庄公不是傻子,岂能听不出这里面的言外之意。感慨道,你还能有老母亲可孝敬,我却正为此事苦恼呢。
然后庄公就把怎么一步一步诱杀弟弟共叔段,又把母亲安置在颖地的前前后后都讲给了颖考叔听。
在这里,我想说,庄公应该是在为自己救赎,是往人性的向善方面前进了一大步。他肯讲出来,就是说明他认识到错误了,但在面子上还过不去,而且他还在当时发下了毒誓,如果违背誓言,让他以后不好为人。
于是,在颖考叔的劝说下,动用五百人掘地十余丈,能见到泉水的地道,然后和母亲在地道里、泉水边相见。这就是郑庄公掘地见母的故事。
说到这里,我一直以为颖考叔不过是一介书生,温文尔雅,知书达礼。
再往后看才知道,颖考叔还是一员猛将。在一次庄公阅兵的时候,曾派人制了一面大旗,以锦为旗面,阔一丈二尺见方,缀上二十四个金铃,旗杆长三丈三尺。庄公传令:“有能手执大旗,步履如常者,拜为先锋,并赐以战车。”
这时有一员大将出场举起大旗走了两步,又放了回来。高声喊到“驾车的人呢,快给我驾车!”
话音刚落,颖考叔高声喝道:“举个旗算什么,我还能舞呢。”只见他一个箭步冲上前去,从车上拔下大旗,左旋右转像舞长枪一般,带动风声呼呼作响。
庄公也禁不住叫到“真虎臣也,当授之先锋!”
话音未落,又闯出一少年将军,面若桃花,唇如朱丹,正是庄公一宠臣,名唤公孙阏,字子都,是当时第一美男子。
他平日里持宠骄横,又有勇力,与颖考叔素来不睦,当下就要比个高低。
颖考叔见他来势凶猛,扛着大旗,驾着车跑了。庄公见手下几员大将都如此勇猛,甚是欣喜,当下都给了奖赏,按下不表。却从此埋下了祸根。公孙阏没有能在阅兵场上露脸,就怀恨在心,伺机报复。
某年,庄公自统大军攻打许城。郑国将领个个奋勇争先,颖考叔从战车上拔下那面大旗,夹在腋下,早早地登上许城城墙。却没提防一支冷箭正中心口,倒地而亡。另一名登上城墙的大将将大旗招展,片刻间夺了城池,然后就是论功行赏。
后来,庄公念念不忘颖考叔被何人所害,深恨这放冷箭之人。让兵众每百人为一卒,出一头猪,每二十五人为一行,出犬鸡各一只,召巫师行文,诅咒那个暗箭伤人的人。
第三天,突然跑出一个人来,蓬头垢面,跪在庄公面前,自诉如何嫉妒颖考叔,如何放冷箭害了他,现在上帝要惩罚他,来为颖考叔偿命。说着就将手插到自己的喉咙里,瞬间就喷血如注,气绝身亡,此人不是别人,正是公孙阏,那个美少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