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青海的印象大多来源于西宁市。正如我之前曾写过的,因为祖父母定居在西宁市,所以我有必要每隔一段时间便要去探亲。如果没有这个缘故,我想一般的人一生大概也就去个两三回吧。
我不敢说自己对西宁市有多了解,但单纯从表面上的感受来说,我自觉的应该比较有权威性。就好比描述一个人,太生疏是肯定不能道出些明道的,但如果天天相伴也会对些细节忽略。不生不熟反而对变化更敏感。西宁至于我大概就是类似的吧。
如果你第一次来到这个城市,你可能会觉得她有些落后。这可能是因为西宁市是典型的西北城市。但我的感受是,西宁已经走在现代化城市的道路上了。因为西宁市是青海的省会,因此大美青海的门户就是西宁,这也让西宁市有了其独特的一面。首先她是一个多民族的居住地,因此有极大的包容性。藏回土汉等四十多个民族共享这一个城市。要养育着这么多不同宗教信仰不同生活习俗的人,这个城市需要多大的胸怀啊?其次西宁还连接着西藏。随着交通的便利,因夏都而闻名的西宁吸引着越来越多人。同时这些人也以西宁作为中转,在感受过大美青海后,转道前往下一个圣地,西藏。
但这些对于我来说太过宏观。我所感受的是更真切的细节。首先是气候的改善。当然,如果你是这几年才去的西宁,那么你可能无法有和我一样的强烈的对比感。如果你想有所感受,我建议你坐一坐火车,原因后表。
青海近几年的降水量明显增加了不少,虽然我拿不出具体的数据做支撑,但是至少我感觉是这样的。不知道是大自然的恩赐还是人定胜天的结果,反正这个西北城市焕发出之前不曾有的生机。早年间祖母的房子就在西宁市火车站对面。而火车站是依山而建的。那时从祖母家穿过一个地下通道便可到达山脚下。那是灰秃秃的山。偶尔会有些植被,但大都奄奄一息的样子。
有一年和父亲及小叔爬山。在山脚下远望时,只是觉得山很干,没有生机,土黄土黄的。几棵生命虽然顽强的活着,却被黄色淹没了,不易发现。走近时忽的发现,不只那几株生命,还有成千上万只的生命在跳窜着。这是我对蝗虫新的认识。它们大多是灰土色的,所以在山脚下时很难察觉它们的存在。只是走近了,惊到了的它们便会大片大片的逃窜。小叔指着一小撮树说那是他种的。当时能感觉到他肩上的责任,毕竟改善气候并不容易。
印象里至少在二零零七年之前,祖母家对面的山一直都是这个样子。但二零一二年再去西宁时,顿然发现山已经是满眼的绿色了,虽然与江南绿没法比,但那也必是喜人的绿,给人以欣欣向荣的感觉。所以如果你希望与我有同样的感受,那就坐坐火车吧。你会发现在入青之前的相当一段路程里山是秃黄的,进入西宁怎突地绿了起来。有机会请自己去体会吧!
然后便是城市基础建设的改善了。新建的西宁火车站颇有点机场的味道,不过也是近几年的事情。早些间虽说是省会火车站,可好像也只有五条铁道。具体几道着实记不得了,反正感觉不多。印象最深的是,那时坐火车去西宁要在某些路段错车。也就是要等对面的车用同一铁轨先通过才能继续前进。那时的车站只有一层,虽然从外面看有些高。
现在的站前广场空旷的很,也很现代化。而儿时的广场虽也很大,却总觉得有些拥挤。隐约记得广场上有个万马奔腾的雕塑。我和姐姐常爬上去吃石榴。至于为什么要爬上去吃现在全然不得而知了。再往前不远几步就能到黄水河。河水滚滚泛着黄花。我和姐姐曾在河边捡宝贝。那时的祖父身子还算硬朗,笑呵呵地帮我们拿着宝贝。然而回到祖母家便被祖母埋怨,又拾掇回来些什么东西啊!现在的妹妹和外甥女估计体会不到那时我们的快乐了。不过她们有她们的乐趣值得我们羡慕。
其实西宁的基础建设最开始是从公路开始的。二零零七年去西宁时已经初感道路建设的重要性。交通便利了,人气自然就来了。好像也就是那几年,环青海湖公路赛的名气越来越大了。西宁山多而陡,路多盘,能在青藏高原举办自行车公路赛也说明来青海的路建的不错,甚至我认为是一种壮举。不过很不幸,几次去西宁都与环湖赛擦肩而过。也许下次吧,我也要体验一下环湖的感觉。
当然我对西宁的特殊情感更多体现在吃上。虽然我不是个标准的吃货。但对西宁的美食我多少还是有几样尤为钟爱的。
酿皮就是其中之一。我搞不清这该是主食还是零食。它有点像江南的凉皮,但皮更厚且黄,味更重。这个食物有个有趣的发音。“酿”字发类似“瓤”的音。我在字典里没有找到这个发音,所以估计是当地方言转化成的音吧。但酿皮并非西宁独有。西安也可以吃到,只是口味略有不同,发音也略有不同。这都是去过西安的朋友说的,所以我只知道西宁的酿皮,也只钟爱它。
另外一种食物是酸奶。在西宁也叫“酸奶子”。“子”发弱音。大概也是一种方言的习惯吧。味道有点像老北京酸奶,但更酸些,一般可以选择加糖或者什么都不加。现在有的商户为了迎合游客的口味,也可以选择加草莓酱或芒果酱之类什么的。但我始终只喜欢它最初的味道。妻是吃不惯的。她说除了酸还有一点点奶臭味。对了,我喜欢的就是这股子奶臭味。我喜欢牧民用瓷碗而不是塑料碗装的酸奶,上面盖块玻璃以免入风沙,奶膏上浮着一层淡黄的油花。嗅一嗅,有一股草原的气味。你可以说是臭味,但对我来说那就是奶香。
其实西宁美食大多是藏民和回民等少数民族的食品。说不上独一无二,但品尝心情绝对是独特的。有一点需要特别强调的。西宁的美食大多比较粗狂,肉大而油厚,味重而蒜浓。所以如果你是个素食者或无法适应这种饮食习惯,那我只能表示遗憾了。想一想,吃着手抓羊肉,搭着大瓣生蒜,再来碗羊杂汤或羊肠面,如果可以的话还可以要几串烤牛筋烤羊排,喝上一口青稞酒,女士可以喝些大麦茶,那真的是一种畅怀的享受。这是一种人生态度,与咖啡无关,与格调无关,只在乎你的心态。
说到咖啡,在西宁想找到咖啡厅还真是个难事。大概是西宁人更钟爱各种茶吧。因为在西宁,茶园文化十分盛行。这里的茶一定是大碗茶,喝起来一样要畅快舒服,不有一丝的娇嗔。每当闲暇之时,举家前往茶园,聊聊天,没有一定要做什么一定不要做什么,只是一种生活方式。所以在西宁,咖啡是一种新世纪的调剂品,但上不了主流。在这里我没有找到一家星某克或什么斯塔,但可以找到一些静静的,不知名的小咖啡厅。在大吃大喝后你可以找一个歇歇脚,调剂一下。西宁从不排斥,这也是这个城市包容的另一面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