泼墨造物 笔下生花
—— 记书法家接炳春先生
文\汪云海
泼墨造物 笔下生花在素有“中国书画之乡”美誉的皖北文化大市——宿州市,在百花竞妍、强者如林的宿州市书画界,有这样一位痴迷于书法艺术创作,在书法创作的艺术殿堂里卓有成就的书法家,他就是生长在这片热土上的“草根书法家”接炳春先生。
泼墨造物 笔下生花初次见到接先生,他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老实敦厚中透着儒雅,木讷内秀中流露出机智。他说话慢条斯理,做事一丝不苟,既不善言辞,又不修边幅,一切是那样的平和自然,那样的朴实无华。通过和他的深入交谈,我进一步发现他是一个不慕虚荣,安贫乐道,十分务实的一个人。他几十年如一日,勤勤恳恳,在笔山墨海中甘于寂寞,默默耕耘,把自己火热的激情化作一幅幅精美绝伦的书法作品,奉献给今天这个伟大的时代。
泼墨造物 笔下生花接炳春,男,1948年出生,安徽省煤田地质局物探测量队退休职工。因其自幼喜欢书法,上初中时就练成了一手好字。从九十年代起,接先生开始从繁杂的各种事务中解脱出来,潜心研究博大精深的中华书法艺术,着了魔似的临池不辍。其楷书首先从褚遂良《雁塔圣教序》开始临摹,继而又主攻欧阳询的《九成宫醴泉铭》,而后又对隶书《华山庙碑》、《已瑛碑》等进行系统练习。在此基础上又重点临摹了魏碑《等慈寺碑》;行书临摹王羲之的《钟繇千字文》、董其昌的《东方朔答客难》等。
泼墨造物 笔下生花“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劳其筋骨,苦其心志”。生性执着的接炳春先生深知,自己来到这个世上,最终的使命便是书法,注定今生为书法而生,为书法而狂!为探究书法创作的真谛,他经常废寝忘食,挑灯夜战。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几十年的不懈努力,其在业界的影响力日益凸显,很快便成为一匹黑马,名声鹊起。其书法作品多次参加全国以及本系统的书法大赛并屡获大奖;2014年荣获第十四届“庐山杯”全国书画大赛优秀奖;同年获第五届“羲之杯”全国书法大赛二等奖;2016年其代表作“乾隆登州诗”书法作品荣幸入选“情系古运河,共创新辉煌”中国大运河沿岸城市大型书画联展;并获得好评;同年入选“夕阳红”向祖国65周年华诞献礼全球华人书画名家作品大赛,作品被永久收藏;2017年在省老年书画研究会举办的网上投票推选百名实力书画家的活动中,被评为“最具实力的书画家”。
泼墨造物 笔下生花有道是 十年磨一剑。厚重的生活和艺术积淀,敏捷的才思和心灵的感悟,使接炳春先生的艺术境界得到了质的升华,也使他的艺术生涯更加丰富多彩。现已70高龄的接炳春是省老年书画研究会会员、省老年书画研究会高级书画师、宿州市老年书画院理事兼市直分会副会长。
泼墨造物 笔下生花接炳春先生的作品以隶、楷、行三体最佳,每种书体均能清晰的反应出他对书法技巧异于常人的理解,更能准确地表达其真实的书法水平。他用笔老到,技法娴熟,既流露出书法家随心所欲,恬静平和的创作意境,又灵秀洒脱,活泼多姿,让人浮想联翩。行笔若断若连,挥洒自如,真正表现书者大笔如椽,收放自如的艺术韵味。全篇气息连贯,用墨精道,干湿浓淡浑然天成,展示了书者超然脱俗的艺术才华。作品分行布白,虽有人工剪裁之美,但亦能于匀称整齐之中有参差错落的变化。其结构字势,虽有人工熨烫之美,但也能于法度之中有奇姿态的变化。
泼墨造物 笔下生花“老骥自知夕阳晚,不用扬鞭自奋蹄” 。我们期待着接炳春先生有更多的好作品问世,相信他在书法创作的艺术之路上一定会取得更加骄人的成绩。
泼墨造物 笔下生花 泼墨造物 笔下生花 作者简介:汪德兰,笔名:汪云海,宿州市埇桥区人。安徽省民俗学会会员,宿州市民俗研究中心研究员,宿州市散文家协会埇桥分会理事。 2017年8月以来,已在《拂晓报》《宿州广播电视报》《埇桥时报》《作家前线》《中国当代书画家网》《宿州群众文化》《宿州发布》凤凰网等报刊媒体发表文章三十多篇。
网友评论
笔中有乾坤。
山高人为峰,
德与艺双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