倚靠在火车的座位上,透过窗外,绿地、山川、泉水交替在眼中出现,色彩的更迭让他多了几分眩晕与困倦。当他双眼闭合的那一刻,脑海中有万千思绪在不断的拨动,他仿佛在梦与现实中穿梭游走,半睡半醒中回忆起了过往的时间碎片。
眼中的变迁在中国城市化率不足百分之三十的那一个年代,他生活在一个远离灯红酒绿霓虹耀眼的小镇,小镇四面山水相间,一条几公里的街道分布着各式各样大大小小的商铺,农历单号街道冷冷清清,双号熙熙攘攘的人群都在寻找着自己心仪的商品。他和小伙伴们玩着过家家,捅着马蜂窝,追着菜粉蝶。在那个懵懂无知的年代,尽管一切都看似那么幼稚天真,但却充满着童年的气息。
当他上初中的时候,电脑渐渐的走入寻常百姓的家中,无疑他们是信息时代的优先体验者。由于受“计划生育”的影响,这一代大多为独生之女,时常被外界予以“自私,冷漠”的标签,他们害怕孤独,然而就在那样一个自制力极度薄弱的年纪,网络犹如洪水猛兽将他们吞噬,同时又有多少人辛存于互联网的疾风骤雨之中。但是他们一边回味着童年没有网络所带来的那种纯粹,同时也有着极强的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并敢于探索一切的未知。
眼中的变迁那年暑假,他和父亲爬泰山,踏着青石阶梯,闲聊之中,父亲与他谈起了他们那个年代的峥嵘岁月。他父亲出生时,中国的农村依旧过着积贫积弱的生活,不料家中出现变故,家道中落,早早便辍学回家。十几岁便一人独自出门闯荡,几次险些丢了性命。由于父亲知道吃苦,很快便在钢厂崭露头角。那一年他父亲只有20岁。随着改革开放的推动,“下海潮”的兴起,父亲也随之去了深圳,去寻找潜在的商机,但最终却无功而返。当父亲说到这时,他看到了父亲眼中藏着些许遗憾,他也并没有继续追问下去,稍作沉默,细想着,那个年代或许遍地是黄金,或许只要有胆量便能有所作为,但是有时候越是容易成功的事情反而越蕴藏着巨大风险。
“旅客朋友们~~~~。”他听到了火车到站的提示音,知道自己即将到站了。看了看窗外一草一木,一花一树依旧是那么的亲切与熟悉。因为他即将独自一人提前回老家看望自己一年多未见的爷爷奶奶。今年离春节也没有多少时日了,父母也将在最近一段时间陆续赶到。
回到老家,依然进门的第一句话是:“爷爷奶奶我回来了。”岁月漫长,时间如沙,淘尽了无数个春夏秋冬,却永远淘不尽他内心对亲人的思念和对故土的执念。
寒冬腊月,天色早早的就黯淡了下来,周遭静谧,偶尔会听见几声犬吠声。他独自一人和两位老人围坐在火炉旁取暖,听着他们回忆着过往。听爷爷奶奶说他们都是地主家庭出身,曾经家底殷实,但随着时代的变迁,地主被打倒,随之开始阶级斗争,因此做事小心翼翼,生怕被批斗。当他们讲到这里时,不禁让他回想起了自己曾经看《平凡的世界》、《白鹿原》、《活着》等这一些列描写农村题材的现实主义小说,于是为了拉近彼此交谈的距离,便用书中的故事情节去询问,他们也都一一描述的像书中一样的艰苦残酷,一样的尔虞我诈,一样的勾心斗角。现在奶奶常常挂在嘴边一句话是:“现在仿佛像活在了天堂。”也许这就是那个文明尚未开化的年代和与那个年代对比下所产生的满足感和幸福感吧。
伴随着春节的到来,亲人们也都一一聚集于爷爷奶奶家的小院。那天晚上父辈们喝酒兴起,对着他们这一辈的孩子们说:“如果你们要有我们这一代人的吃苦精神你们一定就能实现自己理想和抱负。”他们并没有回应,只是淡淡的一笑。想了想觉得时代不同吧,也许他们上一辈人所认知的吃苦也正是目前他们所经历的,只是呈现的方式有所不同。但是,能吃苦在当今这个时代也不一定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
眼中的变迁晚饭后回家,他回忆起了此次回家在时空的维度中与两代人的对话,沉思良久,便在日记本上写了这样一段话:“在中国每一个10年肩负起社会发展使命的主力人群在不断的交替。但是每一个年代的人,身上都深深的烙下了属于他自己的时代烙印,贴上了属于他自己的时代标签,烙印与标签没有好与坏,只有尊重与包容,因为这不是属于你个人的因果,而是这个时代赋予你的独特,我们都无从选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