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西周之国,姬姓,食谷。有人方耕,名曰叔均。帝俊生后稷,稷降以百谷。稷之弟曰台玺,生叔均。叔均是代其父及稷播百谷,始作耕。有赤国妻氏。有双山。”从艺术角度讲,《山海经·大荒西经》里的这一段关于“稷”的描述极具普罗米修斯式的英雄主义和浪漫主义色彩,也让向以荒诞不经著称的《山海经》多了点可触可感的人间烟火气。
稷把百谷从天上带到人间,福泽绵长,德高望重,遂与大禹、后羿等部落首领一样,享受了“后”这样尊崇有加的前缀,故曰“后稷”。时代变迁,稷渐渐化身为百谷之首,被历代帝王尊奉为谷神,在农耕时代,稷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社稷由此成了江山的代名词。
类似的文字再次出现是在《山海经》末卷的海内经:“帝俊生三身,三身生义均,义均是始为巧倕,是始作下民百巧。后稷是播百谷。稷之孙曰叔均,是始作牛耕。大比赤阴,是始为国。禹、鲧是始布土,均定九州。”
《山海经》毋庸置疑是一本神奇的书,以致你不能不当真、又不能全当真,颇得庄子“卮言日出,和以天倪”之趣。就比如与稷有血缘关系的叔均,按大荒西经的说法,叔均是稷的侄子,而按海内经的说法,叔均又成了稷的孙子。诸如此类剪不断理还乱的人物谱在《山海经》里还有很多,譬如家喻户晓的火神祝融和水神共工,若细读《山海经》,非让你啼笑皆非不可。
不禁想起《山海经》里的积石山,此山在《山海经》里出现三次。第一次是在西山经:“又西三百里,曰积石之山,其下有石门,河水冒以西南流。是山也,万物无不有焉。”第二次是在海外北经:“禹所积石之山在其东,河水所入。”第三次是在海内西经:“河水出东北隅,以行其北,西南又入渤海,又出海外,即西而北,入禹所导积石山。”这是细思极恐甚而可笑至极的一件事!也就是说,地域悬差的三个地方同时出现了一座山。光"积石山"一点,便可衍生出诸多吐槽点,公开场合不方便展开。此段是我在【王楼:从《山海经》积石山略谈人生的虚无与真实】一文中所写,此文阅读量无心插柳刷到10w+,摘记于此。
《山海经》里耐人寻味的地方有很多,仍以稷和叔均出现的这两段为例,“有赤国妻氏”和“大比赤阴,是始为国”是不是颇为契合?“比”或通“妣”,即母亲之义,古史传说姜嫄为稷的母亲,多少能品出点远古部落母系社会的味道。再譬如叔均的“均”字,光《山海经》一书里,这便是人名的高频用字:帝俊之孙“义均”、黄帝之孙“始均”、大禹之子“均国”……读书之乐由此可见一斑,碎碎之念,以飨诸位,权当茶余饭后的消遣。
作者简介:王楼,1992年出生于扬州,现担任由中国文化部主管的中华《诗词月刊》南京站站长。已出版图书《大荒青衣》、《做最优秀的人民教师——徐悲鸿“关门弟子”恽宗瀛从教启示录》,参与编写《中学生轻阅读江苏名篇》等。另创作有《行走江湖需要一把吉他》等影视剧本。山海英雄联盟书系业已立项创作。青春力作《逆风追风》即将全国面世。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