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病是什么?每个人应该都得过病,但是很难给“病”下一个确切的定义,你说出一些症状我可以告诉你是不是病,但你问我什么是病,我却没法告诉你。伤是什么,伤比较好理解,它是来自外力对身体造成的损坏。药是什么,药是预防、治疗、缓解伤病引起的不适的物质。
身体是个很奇妙的组织,它有着你无法想象的自愈能力,一生中除了极少次的急重危及生命的伤病,大多数情况都能自愈。有人说我吃了某某药病就好了,其实你不吃那个某某药到了天数病也会好的,只是你把主角自己身体的功劳,全部给了跑龙套的药。所有的病好了,都是身体自己或者经过其它手段的帮助自我修复的结果。药(这里,包括以下的药指的是所有正规的医疗手段)作为人类对抗疾病最有效最先进的武器尚且如此,可想而知所谓的保健品和神奇的什么什么疗法更都是瞎扯,它们和药的生产标准及作用完全不在一个等量级上。这些神奇的东西更多的是起个安慰作用,安慰作用能治病吗?能。但需要特定的疾病,特定的环境。有些人没有器质性病变,但老觉得自己就快不行了,这个时候就需要所谓的“神奇”来“医”。
既然能自己好,我们为什么还要花钱吃药呢。药的作用就是让你在不那么难受的情况下熬过生病的过程。有一句妇孺皆知深入人心的话叫“是药三分毒”,这句话最初的目的是提醒大夫和病人不要乱用药,出发点是好的,也起到了很好的警醒作用。然而到了近些年来它的意思被扭曲了,成了人们拒绝吃药,更加迷信“神奇”的理论依据。其实越自称神奇的越不神奇,越自称百病全治的越啥病也不治。如果自称绿色纯天然无公害无毒副作用的神奇产品真的神奇了,那你就要小心了,极有可能违规添加了国家药准字号的药品。这样在不清楚品种、剂量的情况下长期服用,那就不仅是三分毒了。 记得有句话说“抛开剂量谈疗效都是耍流氓”我完全赞同这句话,同样抛开剂量谈毒性也是耍流氓。正规国药准字号的药品研发、生产、临床实验都是有严格标准的,对疗效和副作用掌握的更清楚一些,按时按量的服用安全也更有保证。既然药能让你更舒服些的度过生病期,为什么非得硬抗着呢。锻炼抵抗力也有个度,不是难受的要死你也扛着就是英雄,在医药资源不紧缺的情况下咬牙扛着你就是个傻子,当然没事乱吃药的更傻。
怎么判断自己需要吃不吃药,如果你没有专业的知识那就只有去问大夫。人们做一件事之前会有一个心理预估时间,看病也是如此,他觉得他的病需要半小时才能看准,结果你三分钟就给他诊断完了,他就会觉得你不够认真不重视他,其实明确诊断跟用时不完全成正比。越是东拉西扯越说明大夫对病情拿不准。由于这个认知的差异造成了病人对医生的不信任和怀疑,你还是信那些干活利落的大夫吧,没有哪个大夫不盼着自己接手的病号快点好起来的。
说一个招骂的话题,我觉得中医更像是一门哲学,有些病症完全是为了应和阴阳五行理论硬划分的。那句西医治标中医治本的话也是害人不浅,话外的另一层意思就是治本需要更长的时间,为喝个汤药半年六个月不见效果留下了说辞。你喝完好了是因为我诊断明确用药精准,你没好是因为你没有按疗程坚持下来。在人们的意识里老祖宗的东西天然正确,年头越久越是好的。说到这里是会有人跳出来骂娘的,还会拿出爱不爱国的帽子压人。袁腾飞说过“爱国是和平年代普通人最廉价的高尚,没有什么成本动动嘴皮子就行,这样的人是伪爱国,应该叫‘爱国贼’,日本人真的打过来他会第一个当汉奸”。中成药说明书上的禁忌、不良反应往往写着尚不明确,要清楚尚不明确不等于没有。不说了,不说了。
说个类似的事,纯手工制作。这本来是个中性词,现在变成了一个褒义词,什么东西前面冠上这几个字价格会翻好几倍。有人认为纯手工制作的东西更好,还真不是这样,手工制作的东西最大的不同就是会更个性一点,会存在不可预知的可能性,更符合人们物以稀为贵全球独一份的心理需求。单从质量和对人类的贡献来看,工业生产的作用大的多得多,有人说俺家里手工打造的铁锅用了好几辈子了还好好的,在超市买的锅没用几天就漏了你怎么解释?你在超市买的锅是成本和价格平衡后的产物,而工厂并非生产不出质量好的。对不对?仅凭手工制作是满足不了社会需求的,就像郭德纲说的“你浑身是血能做多少毛血旺?”现在手工制作更多的承载的是一份才艺。
认知错误也是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