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
只有看懂了这本育儿书,你才能知道什么是“言传身教”。

只有看懂了这本育儿书,你才能知道什么是“言传身教”。

作者: 肖疯疯 | 来源:发表于2018-04-11 18:20 被阅读16次

    为人父母者,有谁不希望孩子乖巧懂事、成绩优异、工作体面呢?以前我曾以为,养儿育女是一件特别简单的事儿。至于教育,只是学校的责任;孩子成绩好不好,那也是看他自己的天赋如何。

    我以为养孩子这件事做父母的只要管好孩子的衣食住行就行,直到2016春季,发生了一件影响我一生的事儿。

    2016年春季下雨的一天,30多个月的女儿接二连三的将裤子拉了个底朝天,第一次我还比较耐心地跟女儿说:“有小便就告诉妈妈”,谁曾想没过一会儿,她又将裤子拉在身上了。就这样反反复复尿裤子好几次,我终于失去耐心,对她又打又骂又吼。

    于是女儿连哭带走地迈着小步伐走到大门口,小手不停地转着门把,转了几次后发现转不开,又折回到房间坐在地上、面朝白墙整整28分钟,这一系列的过程中,女儿没给过我一个眼神、一句发声。

    那一刻,我真的无比惊讶!因为在我的认知世界里,一直觉得孩子是一个什么都不懂的小白,更别提对于婴幼儿来说,安全感是为何物!


    这让我想起小时候,只要我一犯错都逃不开母亲的打骂;父母呢经常也是三天一大吵、一天一小吵,我的坏脾气也是在这样的环境中被父母“熏陶”出来的。每每想到那些挨打挨骂的场景,即使过了这么多年,还是会让我感觉到颤栗。这种颤栗感让我明白了女儿被我打骂时的害怕不已。

    我问自己:我爱这个孩子吗?

    答案是肯定的。可是爱她,为什么又要在她犯错的时候,我的行为是对她又打又骂呢?

    那一首耳熟能详的《世上只有妈妈好》,唱出了多少母女之间的情感维系啊!可现实中却是,我只有在女儿乖巧的时候,她才是我的宝;在女儿犯错的时候,她就是一根草。那一刻我拥有了前所未有的迷茫,除了打骂这个方法,我不知道还有什么办法可以让我去教育这个孩子。

    但是我知道,如果持续使用打骂的方法去教育女儿的话,她必定会成为第二个我。

    我喜欢我自己吗?不喜欢。我既不乖巧也不懂事、成绩差、也没工作,每天都是在混日子;而且又自卑懦弱、脾气暴躁、没有目标、没有理想,我根本就不知道自己是谁!


    2016年6月,我决定改掉我的坏脾气,做一个合格的妈妈。那到底应该向谁请教学习呢?反观周边的亲朋好友,每一个都走在打骂孩子的路上,渐行渐远。所以,在家庭教育中和我一样会打骂孩子的,我可以直接pass。

    这可怎么办,突然脑子里闪现出“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这句话。对哦,我可以看书学习呀,就这样我的学习之旅开始出发了!

    我看过许多的育儿书,有好的当然也有不好的,可看完之后,我的感觉始终都是迷迷糊糊的。技巧型、方法论这些都只是一些战术上的言论。如果我要当一个合格的妈妈,我想,我最应该做得就是言传身教。

    言传身教,先言后传再身教。这“言”指的就是说话,天呐,我这张笨嘴根本就不知道怎么跟孩子说话啊!

    就在我无比纠结、反复购买书籍的日子里,看到了画云博士的《我把美国教育方法带回国》这本书。这是一本有理论、有科学依据、有亲身经历故事的育儿之书。看了这本书后,我感觉自己就像脱胎换骨般一样,重新活了一回。

    只有看懂了这本育儿书,你才能知道什么是“言传身教”。

    在讲这本书之前呢,我想先讲讲画云博士。她曾取得中国科学院博士学位,成为了中科院最年轻的副研究员之一,后又留美取得美国得克萨斯大学计算机硕士学位,曾担任美国多家高科技跨国公司高级工程师。

    这么优秀的人,她的家庭条件和教育肯定很优异吧?并不是,画云老师农村出生,在农村读完初中到县城高中读书的时候,她的化学成绩是最差的。在当时,她的家庭条件并不好,光是生活就已经很不容易了。但老师知道“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画云老师肯定是相信“知识,是可以改变命运”的,所以通过勤奋学习,她取得了很多成就。


    在家庭教育方面,画云博士的父母和普遍的父母一样,在她犯错的时候,会打她骂她;她的父母经常吵架,所以画云博士也被“熏”出一身坏脾气。一直到画云博士的女儿8岁,她发现和女儿的沟通越来越困难,这才意识到学术上的成功并不能使她在教育孩子上获得成功。

    如何与女儿沟通,成了她的一项研究课题,并且让她在和女儿的生活实践中,选择从一名高科技人员转而从事家庭教育研究,并成为这方面的专家。


    在我的认知世界里总以为高学历、高能力的人除了家庭条件外,在教育孩子方面也是与我们这些普通人大径相庭的。可谁曾想原来他们也只是普通人而已,对于如何教育孩子,有着和我们一样的焦虑与经历。

    要说有什么不同的地方,那就是他们的想法与执行力。比如画云博士相信知识改变命运,所以她不断地靠勤奋好学让自己变得越来越优秀。

    反观自己呢,虽然小时候知道“知识改变命运”,但却从不去努力学习,甚至把学习只当作一项任务罢了。

    因为长得不好看,进而变得自卑;因为受不了挫折,工作经常半途而废;因为脾气暴躁,经常不尊重他人……就这样在自以为是的陡坡上,生活过得越来越下坡。


    直到女儿的那次经历,让我意识到自己的育儿方式完全是不可取的。同时,也让我做了一生最重要的决定:做一个合格的妈妈。是的,我是幸运的!由于我选择去改变,促使我在学习的过程里,能够如此幸运地看到画云博士的《我把美国教育方法带回国》这本书。

    就是这本书,让我从头到脚、从内到外的变成了一个耐心妈妈。与此同时,我并不觉得自己做得有多好或者有多耐心。但是有一点我却极其相信:我所走过的路,每一步都算数;一切,都靠积累。

    虽然曾经的我是那样蛮横,但没有关系啊,那些都只是曾经。否定曾经不好的经历,是自卑;感谢曾经走过的自卑,是自信!因此,与孩子一起成长,是我所要感恩并珍惜的。


    为什么我时常在文章里或者和朋友极力推荐这本书呢?现在,我想谈谈我的读后感。

    不知道你还记不记得在读书时期,学校里经常会说“我们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这是我印象非常深刻得一句话。

    什么是德、智、体、美、劳呢?以前我对它们的解析是:

    德—品德;
    智—智力;
    体—体能;
    美—审美;
    劳—劳动。

    不难理解啊,多简单是吧!可其实我并未真正理解过它们的具体含义。甚至从逻辑上来说,对这五个字的概念都是极其模糊的。


    从另一方面来讲,为什么全面发展的前提是“德、智、体、美、劳”呢?为了使其全面发展,学校和家庭又采用了什么样的措施与方法呢?通过这些发展,我们又成为了什么样的人呢?而年幼的孩子为什么老是爱问为什么呢?

    在看过了画云博士的这本书后,我对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有了不一样的理解。在这里,我想重点分享下我对德、智的理解。


    1、尊重是品的根,感恩、宽容是德的支。

    我想问如果有一天,你家孩子对你说“妈妈,我要把头发染成白色”,你的第一反应会是什么呢?我的反应肯定是:染什么染,不准染,你想气死我是不是?

    而画云博士在女儿告诉她要染白头发后,她与女儿说的话是:“真的?谢谢你提前通知我。能告诉我你为什么要染白头发吗?”她的女儿回答说:“我想与众不同。”多么有自己见解的一句话啊,是吧!

    不知道你对这句话有没有印象:透过现象看本质。

    对于如何看清本质问题,有一个迅速看透问题本质的利器,黄金思维圈。

    什么是黄金思维圈?黄金思维圈是指:

    What(现象、表征)、
    How(措施、方法)、
    Why(为什么)。

    而绝大多数成年人在思考问题的时候,普遍都是从“表征(what)”的角度出发,很少有人能够从“措施(how)”的角度去思考问题。站在“为什么(why)”的角度思考的人,就少之又少了。

    当我第一次知道黄金思维圈这个概念的时候,我才发现一直以来,我的所作所为就属于绝大多数成年人,我只看到了孩子的叛逆行为。

    而画云博士却思考着:为什么青少年会有“把头发染成白色”这样的想法呢?于是她开始了大量的研究。

    通过研究后发现,原来是因为青少年控制情绪的大脑未发育成熟,所以出现了女儿要染白头的事件;这也和父母的教育方式没有太大的关联,是大脑惹的祸。


    就是思考这样一个“为什么(why)”,让画云博士在与女儿的相处过程中,帮助她更好地理解孩子并尊重孩子。

    从老师每个亲身经历的故事中,我所感受到是她的感恩与宽容。

    那尊重是一种什么样的概念呢?

    在我看来,体现一个人是否有品德的重要标志,就是看这个人是否能做到尊重他人。从这本书中,可以看到画云博士不管是对待自己的孩子还是对待其他的学生,她就是通过问自己一个个“为什么”,做到了尊重他们。

    正因为孩子们得到了被尊重,所以当孩子们在遇到问题的时候,他们才能用健康的形象定义自己,让自己变得更加自信、冷静。


    2、就事论事的“我”语言是高智,就事论人的“你”语言是蛮力。

    画云博士在书中曾说过这样一段话:

    生活中,不可能所有的人都喜欢我们,对我们恶语的人一定是存在的。只有不自信的人,别人说他笨时才会有被揭伤疤受伤害的感觉;不认为自己笨的人,不管别人怎么嘲笑都不会受太大的影响。我们一定要有健康的自我形象,才不为别人的赞美而沾沾自喜,也不轻易为别人的恶语中伤难过。不经过你的同意,没人能够伤到你!

    看到这段话,我浮躁的心境仿佛在那一刻被开光了一样,那是一种难以言语的感觉。

    尤其是在看到其中一篇“面对白人男子的无礼”的文章,画云博士的女儿在一次学校的橄榄球赛里,作为校区军营高级长官的她,在比赛现场维持秩序、疏通人流的时候,过来一个高大的白人男子,她说:“先生,请这边走。”

    那个白人男子极为无礼地说:“为什么我要听你的,婊子!”

    那个时候她的身边跟着四个兵,没有老师在身边帮助她,她是军营高级长官,周围的人都看着这个比白人男子矮两个头的小姑娘,在那样的场合下,你知道画云博士的女儿是怎么做的吗?

    首先她想到了以前她骂画云博士stupid(笨蛋),妈妈没有还嘴的原因是:

    1.只有stupid的人才会和不理智的人理论;
    2.别人无礼时,你可以不喜欢他的行为,但不可以和他一样无礼;
    3.只要你是对的,坚持你的观点3遍后,对方很可能会妥协。

    因此,她无惧地注视着白人男子:“先生,我尊重你,你也要尊重自己、尊重我,这是我的职责,请这边走!”

    接着白人男子降低了声音:“如果我不往那边走,又怎样?”她坚定正气地不容置疑地重复着:“先生,我尊重你,你也要尊重你自己、尊重我,这是我的职责,请这边走!”

    多么铿锵有力、自信十足的话啊,你被震撼到了吗?我已经被彻彻底底地震撼到了!我在想,如果她在家庭生活中,没有得到父母足够尊重的话,在遇到这样棘手事件时,那她还能如此镇定吗?

    一般我们和孩子发生冲突的时候,是如何沟通的呢?

    你闭嘴
    你个小屁孩懂什么
    你快点写作业,整天就知道磨蹭
    ……

    你说如果孩子听到父母这样的表达方式,通常他们会作出什么样的回应呢?沉默、反抗、回嘴?

    其实对于以上的这些语言我并不陌生,因为我就是被这样评价语言说长大的。我以前从没觉得这样的说法方式有什么不对,直到我第二次在画云博士的书里看到就事论人的“你”语言;就事论事的“我”语言。

    “你”语言,其实是无法传达父母的感受的,因为它们大多时候会被孩子理解成他应当做什么(提供一个解决方案),或是他有多坏(发出责备或评价)。

    这样的“你”语言它有严重的后遗症,会让孩子变得越来越自卑、不会表达不满。长期以往下去,随着孩子的年龄增长,他也会有越来越多的叛逆行为。


    但如果换成“我”语言就不同了,举个例子:

    我女儿从小就喜欢玩水,这夏天也就罢了,反正天气炎热玩玩水可以降暑。可是冬天玩水得多冰啊,把衣服玩湿了不说,还特别怕她生病,是吧!

    在还不知道“我”语言的时候,我只会用“你”语言,说:“你不能去玩水,衣服玩湿了多冷啊,容易生病啊!”就这样反复唠叨女儿好多次,嘿,她倒好越玩越起劲,耳朵还大得很,根本就听不进我的话,照样自个儿玩自个儿的。

    为了不让她在大冷天生病,我一把将她拎起来,因为这种事儿可没少骂过她。然后我对女儿的评价就是不听话、不乖。


    而看到画云博士书里介绍的“我”语言后,我就开始尝试着用它来和女儿沟通。

    女儿今年6岁了,要说玩水跟以前有什么不同的话,那就是现在花样更百出了。比如她把我的洗脸毛巾、牙膏、牙杯、牙刷、洗手液全都倒在脸盆里,然后关上厕所门,一个人待在里面洗洗挫挫!

    要换作以前,这丫头肯定躲不过我的一顿打屁股。但咱可是决定要当一个好妈妈的人,于是呢我就这样和女儿说:“我知道你很喜欢帮忙,想把妈妈的东西洗干净,妈妈真的很感谢你。就是现在天气太冷了,我害怕你会生病,等下次天气热的时候,你再帮忙洗东西吧。怎么样?帮个忙,好吗?”

    这个时候,女儿一般会出现两种回答:一是立马答应“好的”;二是会说“再等我一下,马上就好。”

    这样的“我”语言,表达的是“我的”感受,而不是攻击对方。“我”语言是就事论事的、对事不对人的。用“我”语言即可以让我理智的表达情绪,又可以让孩子体会到”我“的感受,避免了亲子冲突。

    “我”语言有什么“后遗症”吗?有!


    记得有一次带女儿去朋友家玩,朋友家的女儿比我女儿大10个月,两个人是非常好的好朋友。同样是天气冷的冬天,朋友的女儿拿着玩具准备跑到一楼去接水,这时就听到朋友说:“你不准去玩水,天气这么冷,冻感冒了就要去医院打针了。”

    只见朋友女儿眼神颤颤地看着她爸爸,说:“我……没有。”我这正想着怎么用“我”语言去和朋友女儿解释她爸爸的担忧,就听见我女儿眼神坚定地对朋友说:“我们不是去玩水,我们是去给小鸭子洗澡!”呼呼,这小丫头表达的可真直接了当啊。不过这种不怕父母权威所表达情绪的“后遗症”,我还真不介意,甚至渴望更多啊!

    我有一个非常喜欢的类比:

    教育就像一副眼镜。在戴上眼镜之前和戴上眼镜之后,你所身处的世界是一样,但是戴上之后,你看到的是一个更为清晰的世界……

    发生这些事件的时候,当我们未戴上眼镜去看“你”语言(就事论人),我们的感觉就会是“这孩子真不听话”,于是我们的行动就是对其责骂,结果呢就是孩子伤心,父母愧疚。

    可如果我们戴上“我”语言(就事论事)的眼镜,我们的感觉就会是“这只是孩子的一种行为”,于是我们的行动是理解孩子,结果就是孩子感受到被父母接纳,以后再遇到这样的事件时,可以不带情绪地表达出自己的意愿。


    讲了这么多,不知道你有没有发现以上这些内容中,其实有一个极其重要的概念。

    这个概念是画云博士定义的,让我们看看书中的这些文字:

    从“事件—解释—感觉—行动—结果”的过程来看,结果是由行动决定,行动来自感觉,而感觉是我们对事件解释的直接产物。
    我们跟谁解释事件?跟自已。
    感觉是谁的体验?是自己的。
    解释和感觉都是我和自己在沟通,跟任何人无关。行动才是我和他人的关系。
    在和他们沟通之前,我们是先和自己沟通的,也就是说,我和自己的沟通决定了我和他人的沟通。通常我们把国与国的关系叫国际关系;人与人的关系叫人际关系;那我和自己的沟通关系叫什么呢?没错,我际关系。我际关系决定我们的行动,进而决定人际关系。

    对了,整本书围绕的一个中心概念就是:我际关系。这个我际关系决定了亲子之间的沟通关系。不仅如此,如果处理好我和自己的人际关系,还可以处理好职场、家庭、朋友间的任何一个关系。

    如何与人沟通,这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课题。我们用了两年时间学习如何开口说话,却要用几十年的时间学习如何好好说话,不得不感叹语言艺术的奇妙!

    我曾多次推荐画云博士的《我把美国教育方法带回国》给认识的人或不认识的人。这一篇文章,也代表着我今后要学习的育儿观念以及为人处世的方向。

    还记得在画云博士的朋友圈里,看到2014年CCTV英语风采大赛有一个女生在回答“什么是你绝对不能失去的东西?”时说,“我自己!”

    那一刻我非常感恩,活了30余年,我从不知道自己的目标、理想,我的成长经历充满着各种灰谙,我自卑懦弱、自私自利、懒惰散慢、轻言放弃……我的身上,几乎看不到一丝丝值得让自己骄傲的发光点。

    如此孤单无助地我又是如此幸运,阅读了画云博士的这本书;又是如此幸福,让我在这本书里找到了自己,进而有了目标理想,让我每天可以充满自信的活着。

    孤助的活着,是痛苦;理想的活着,是幸福!

    最后我想说:谢谢您,画云博士。您是我永远的恩师!祝愿您,永远健康幸福。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只有看懂了这本育儿书,你才能知道什么是“言传身教”。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vooh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