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8531673/f3162df88952f0b8.jpg)
今晚在上海交响音乐厅主厅欣赏了由中国爱乐乐团常任指挥,广州交响乐团音乐总监黄屹执棒上海交响乐团演绎的《理查·施特劳斯诞辰160周年》纪念音乐会。理查·施特劳斯在音乐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他对人声与交响乐队的声音探索有着极大贡献。他和马勒一起成就了继瓦格纳和李斯特之后,德国浪漫主义音乐最后的辉煌。
音乐会上半场首先听到的是他的名作《最后四首歌》,作品150。这个作品是集理查·斯特劳斯的毕生感悟和创作功力的“天鹅之歌”,原先的艺术歌曲中非常和谐的将人声和乐器融合在一起。今晚我们听到的是由著名作曲家邹野改编的弦乐版本。原来由人声演唱的抒情段落分别用小提琴和大提琴替代。虽然这首作品中的主题是死亡,但是却没有太多令人恐惧黑暗的元素。相反在音乐中听到的是一种生命走到尽头时的智慧。坦然接受一切,对自己的人生没有遗憾,尽可能的让美好留在每一刻。
接着我们听到的是钢琴家罗维和乐队共同带来的理查·施特劳的《滑稽曲,TrV 145》。这首作品写于1885年至1886年间,好事多磨,一直无法演出。原本这首曲子是为著名指挥、钢琴家汉斯·冯·彪罗创作的。由于充满玄机和复杂的技术,所以最初被拒绝演奏。虽然理查·斯特劳斯自己尝试指挥并演奏但是无法达到他想要的效果。因为没有得到肯定,作品一直被搁浅,以上作曲家非常气馁。直到1889年他结识了钢琴家尤金·德·艾尔伯特,他很喜欢这首作品并建议理查·施特劳斯修改部分段落,修订版笨于1890年6月21日由理查·施特劳斯指挥,艾尔伯特和乐团首演。首演也改名为《滑稽曲》并题献给艾尔伯特。如今这首作品已经成为了许多钢琴家很喜欢的曲目。有时候艺术作品真的没有标准答案,成功需要许多机缘巧合。能够不在意别人的眼光,坚守自己的创作信念才有可能走得长远。
下半场是由中国作曲家周龙创作的二胡与乐队协奏曲《九歌》。担任二胡演奏的是陆轶文,另一位竹笛演奏家冯天石还担任箫和埙的演奏部分。出诗人屈原《楚辞》的《九歌》有着深远的历史,也有许多不同形式艺术作品的演绎。这个作品是周龙先生2013年北京国际音乐节委约创作的。全篇共十一乐章,音乐融合的不同的音乐元素,充满浪漫神秘的色彩。
本场音乐会给了观众丰富的听觉体验。充满色彩感与戏剧性的音乐,加上东西方音乐语汇的碰撞呈现出了并不太和谐,但很生动和有趣味的表达,也是对现代音乐审美的一种诠释。音乐必须悦耳动听的共识在十八世纪末之后就不断被挑战,被打破,越来越多的音乐家尝试在作品中表达分崩离析的世界和对人类生存命运的思考。音乐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更像是内心诉求的表达,而非单纯的娱乐属性。随着时代的发展,给予个性化充分的自由度显然是文明的进步。虽然两位作曲家处于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但他们对自我文化基因的认同和与生俱来音乐语感的驾驭显然是非常出色的。作品很精彩,演出也很精彩。有一个在乐声中满足的夜晚。
![](https://img.haomeiwen.com/i8531673/8633e0dde1c4122a.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8531673/42a5fed43f32217b.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