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清明节,想起花间词人晏殊的“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句,将这个明丽的春天描绘的极是动人。
词中好多景致和印象中的清明不太符合,他写得应该是江南的春景。北方的清明,梨花正开,最起码应该还未完全调谢,前天,看我家楼前的梨花,还安祥地栖在枝头。只是我现在被封了无法回家求证。碧苔出现,基本上是在夏天了,至于柳絮飘飘,也还差些火候。
清明景色的确宜人。自然界生命的气息变得浓郁,一个冬天积蕴的生命力量以不可阻挡之势勃发而起。校园里盛放的海棠已开始在微风中散落,云轻日暖柳丝长,叶翠草绿好鸟唱,一声声呢喃,一树树花开,装点出最美丽的春天,春意春趣春韵,无限!
春景固然好,但从“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句,我总感觉有些伤感愁绪在内,为那簌簌而落的梨花雨,可以说,梨花如雪香满地,树下魂伤零如雨,真应了“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的意境。盈盈梨花和粉泪,飘飞中,感时光流转之匆匆,喟人事消磨之无迹。
所以清明节有两种形态:一是出门赏玩春景;二是慎终追远,缅怀再也回不去的昨日,追逝失落在风中的往事,祭奠生命里再无相逢的亲朋故旧。
鸟语花香,固可赏个中趣味;杏开梨落,则可谕人生无常。
一切失去,都值得追思。包括人事物景情,所以,人们选择了清明这一天,春光最美的时候,集中盘点过往,寄寓哀思,托怀念远。清明过后,将各种情感心事小心收藏,埋于心灵深处,然后轻装上阵,在美好的春光里,去走出更加美好的前程。
人,从出生到死亡,生命短暂。关于一个生命的所有,大部分会消失的毫无痕迹,就像他从不曾来过一样。
人的真正死亡不是生物意义的死亡,当这个世界,包括他的亲人、后人,都不再提起他的时候,才算真正死亡了。也就是说,当最后一个有关于他记忆的人也死亡的时候,他就真的死了。
形体成尘,精神永寂,曾经的执念和思想,爱与恨,彻底沦为虚无。
再没人缅怀,没人知道!
古人追求永生,追来追去,才发现神仙佛皆难修难成,镜花水月。永生做不到,但可以做到三不朽:立功立德立言。
肉体死去,思想事迹不灭则人不朽,这是对追求永生的伟大变通,充满了中国智慧,典型的中国思维。
有时候,缅怀的不一定是已经消亡的人,还可能是自已错过的、经过的所有。萍水相逢的一个眼神,结伴前行的峥嵘岁月,恨过爱过的所有心动,难以割舍的终成陌路……
此情可待成追忆,当时今时皆惘然!
以此,在这个清明,致敬所有过往!
曰:
春山徒见花开落,垄头惯睹月缺圆。
谁能挣得枷锁去,勘破虚空逆成仙。
日月深浮有静笃,风霜千年无变迁。
人生处处皆为春,惜取所遇天地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