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时候的创伤最难处理?
婴儿时期,3岁以前,1岁以前,无法被识别。只能通过杏仁核直接作用。
比如不知道大家有没有遇到过类似的,一遇到有些事,我就想哭。我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但是我知道一定小时候发生点了什么,那就允许自己哭吧,因为这个哭是对自己又疗愈作用的。至于为啥哭,已经无从解读了,没有大脑皮层的参与,通过杏仁核直接起作用。
包括成年以后莫名奇妙的不安全感,和婴儿时期的被忽视也有关系。很多深层次的东西,可能回忆一天都回忆不起来。这个时候就需要精神分析,无意识的理论去支持了。比如系统排列,创伤工作坊上的一些深度呼吸的练习(这部分我不确定,我自己的猜测),催眠等等,直接和杏仁核工作。和理智脑工作没有用,没有可解读的东西,直接进入情绪脑去工作。
这部分解决了书上的我疑惑的点:“勒杜克认为,以婴儿与照料者的互动模式为基础的情绪经验影响深远,但又很难从成年生活的角度来理解,原因在于它们存储在杏仁核里,模糊粗糙,无法用语言描述,就像主导情感生活的草图。由于这些早期的情绪记忆在婴儿能够用语言描述自身经历之前就已经形成,因此当这些情绪记忆后来被激发出来时,我们找不到匹配的思想来清晰地描述这种控制我们的反应。”
有小伙伴提出,婴儿刚出生时被送进保温箱的经历。这个经历,刚出生都不叫害怕,害怕都是在理智脑参与下的可控的一种情绪了。刚出生的一种情绪,那种感觉应该叫坠落感,就是像无底深渊坠落的感觉。所以说刚出生的孩子被放进保温箱,他的那种无依无靠,那种冰冷的感觉就好像是坠下无底的深渊,不停地往下坠的那种感觉。温尼科特说是一种湮灭感。
那当然,在生理和心理发生冲突的时候,肯定要优先选择生存,但是这里面大家也一定不要有一个误会,不是所有经历了保温箱的孩子他都会造成创伤,它只是一种条件。当这个孩子出来以后,如果我们还能够给他这种温暖的怀抱,然后给他去抱持的环境,用这样的方式,再去继续跟婴儿互动,那么这种经历它只是一个挫折,就不会形成创伤。但如果比如说他这个孩子没有保温箱,哪怕他是吃妈妈奶长大的,妈妈每次喂奶都不和他互动,就像是一个冰冷冷的机器跟他没有互动,没有情感的交流。那么这也会造成创伤。
所以这个造成创伤,不是跟这个事件是什么相关的,而是说在这个事情发生之后,我们用什么方式去跟孩子互动,我们跟孩子互动有没有这种弥补?这个是最重要的,如果你不能够做得到,哪怕那个妈妈是存在着的,但是他依然会给孩子带来心理的创伤。
包括如果現在你是曾经遭受过创伤的人,那么他长大以后,如果我们还能够用婴儿般的一个方式去保持他,去给他创造这样的环境,让他重新再长一次的话,从心理上允许他再长一次,那么其实他还是可以去成长起来的。虽然这个恢复的过程,会更困难一些。所以任何的事件都有可能造成创伤,但任何的事件再強,再強烈的事件也不見得会給孩子造成创伤。
青春期的孩子,他其实是要重新整合他曾经每一个生理及生长阶段的这个缺失,所以青春期的孩子他又退行回去,要做出一些和妈妈亲密的行为之类的,就是我们也是要去配合他,来弥补他曾经的这一部分缺失。但是要注意的是不能光配合他,还要给他在理智脑上提升一点:告诉他说,你这个动作可是三岁小孩儿的动作啊,在家里可以,咱出去的时候就变成13岁了,千万不敢在出去的时候也这样,这样别人就会感觉到很诧异,很奇怪。要跟他去分清它的这个行为是属于哪一个心理阶段,这样会帮助到他。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