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儿子上幼儿园不久,冬日,我牵着小小的他回家,远远看到路边有个老年乞丐,头发花白,在寒风中瑟瑟匍匐在地上,儿子从我包里取出零钱,撒撒跑过去蹲下,将钱小心翼翼放到老人面前的碗中。然后,他拉住我的手,说,妈妈,每次看到那些可怜的人,我的心里就很……他想了好大一会,才搜出一个刚学会的词:难受。我告诉他,这种感觉叫做“善良”。
从90年代起,我国在城市建立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失业保险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等“三条保障线”制度,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实行最低生活保障的制度。城镇户籍家庭,因病、因残或因灾,导致家庭人均年收入在低保标准以下,可纳入城镇低保范畴,低保家庭成员在住房、教育、医疗和就业上都有相关优惠政策;农村户口符合以上条件除可享受农村低保外,我国从2014年起实施“精准扶贫”政策,国家对贫困家庭扶贫力度逐年增加,因地制宜,因人而异,从健康、医疗、住房、教育、低保、助残、技术和产业等方面给予大力扶持,而且作为钢性指标,各级政府层层监督,务必不漏一项给予落实,确保所有贫困家庭如期脱贫。如是五保户、孤儿,享受的优惠政策会更多,确保老人安度晚年和孤儿健康成长。
按说,党的扶贫政策是相当好了,可是,街上怎么还有那么多乞丐呢?前不久去张家界走玻璃栈道,居然还有个花甲老人跪坐在栈道旁边(不知购买价格不菲的门票没有),身旁竖着一块纸牌,上有一对稚龄儿女照片,下书:我的孙子(女)是孤儿。我就在想,我国现在还有不做精准扶贫工作的地方吗?让孤儿的爷爷乞讨养活孙子?据我所知,这些乞讨者最怕被送收容所,而且收容所好不容易把他们送回家乡,工作人员刚转身,他们却比工作人员更快回到了乞讨的原地。还有干干净净秀秀气气的学生(看扮相),长期跪在繁华路段,面前水泥地上有和人一样干净秀气的粉笔书法:好饿,求6元钱吃碗面,或求10元钱回家,可是,他们每天在不同的地方求吃无数餐6元一碗的面和求回无数趟10元一张票的家。
不久前,我工作的地方有位老人,因阑尾穿孔导致腹膜炎、子宫感染。她中年丧夫,儿子精神病,女儿多年前与她断绝关系,平时母子靠低保生活。生病后,社区将她送到县人民医院急救,在重症监护室抢救了十多天,终于脱险。精神病儿子在家无人照顾,社区工作人员将他也送到精神病院。母子俩住院期间,费用全部挂账,社区除了组织募捐,工作人员还自发排班到医院照顾母子二人,母亲出院前,社区书记把她家的被褥衣物洗晒消毒然后接她出院,邻居也自发来照顾她。现在,社区正在按程序为他们申报进福利院事宜。而这种情况在各地都非常普遍,倒不全是社区工作人员和邻里素质高,而是在党的关怀下,不容许出现老无所养、病无所治的情况。
18岁的小青,父母在近50岁才生下他,不到六岁,父亲中风猝死,母亲随即中风不能自理。6岁的孩子,又要上学又要照顾病母。母亲多次寻死,他跪在母亲床前哀哀哭求,妈妈,求你不要死,我听话,我好好上学将来挣钱让你享福!求你不死,爸爸死了,你死了我回来就没有妈妈叫了。从上初中起,小青没有寒暑假,没有周未,更没有过家教老师,他的课余时间都用来打工了,而且每天都是4点前起床,帮妈妈做好一天的饭,做完所有的家务,再骑着别人送的旧自行车到离家十多里的县城打工,晚上9点回家照顾妈妈再学习和休息。去年,小青考上了一本,我想为他募捐学费,他说,阿姨,我有钱。六年来,孩子边上学边打工,省吃俭用已经攒了1万多元学费。我想给他买些学习和生活用品,他说,阿姨,我自己已经买好了。他上学后,60多岁的母亲被送到了福利院,他对镇村感激不已,在学校参加社团,做义工,勤工俭学,生活充实而阳光。我们去他家走访,他妈妈自豪的说,领导,你们去关心比我家更困难的家庭吧,我儿子能挣钱了!我的眼睛酸涩,坚信小青家今后肯定不会再需要走访!而也是同一个村,每年走访时都有个女人追着我们骂,说我们从不到她家走访,而她家人人健康,田地充足,房前屋后乱七八糟,家庭情况可想而知了。
人的手心朝上,永远都只能接到手心那么大的财富;而手心朝下,可以抓到无尽的机会与幸福!看到可怜的人会难受,是因为善良触动了人心底最柔软的部分;手心朝上而且还理直气壮的人多了,柔软的部分逐渐变硬甚至消失,再也触动不了善良的产生,所谓郎心似铁,世界了缺少了爱变得冰冷,人与人之间也只剩下怀疑、不满与憎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