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很少有记载过去军工企业的改革发展的事情,这个小说《钳工王》算是一个,从这里能够一窥那个时代不为人知的事情,真实、伟大、震撼。
作者梁晓声素有“平民作家”之称,笔下的《钳工王》讲述了工人阶级坎坷遭遇和不平,真实的反映了那个时代赋予工人阶级们的艰苦与无奈,歌颂了他们朴实可贵的品格。
1996年,“工厂只生产精良步枪,不似其他商品可以到处兜售,没有战争没有收入来源渐渐走向了末路,“三二三”军工厂转型改革发展迫在眉睫。最终厂卖给了香港富商转产成服装厂,将近1700以上老工人要面临失业。
年轻时他们曾经都是骨干工人、各级“劳模”,常年累月的艰苦工作让他们患上了严重的风湿性关节炎,风湿性心脏病。国家需要的时候任劳任怨的生产步枪,工厂转型改革成为了那一批要被淘汰的“包袱”。不由觉得心酸,但是时代变迁,工厂改革势在必行,谁又能说是哪一边的错呢?
即使面临失业,他们都觉得曾经给战士生产步枪是最光荣的事情,值得回味一生。
战士肩上枪 ,我们手中造,战士立军功,我们绽微笑
“钳工王”老姚说,我老了,到了新厂是躺在新厂的福利上。国家要发展,要改革,要腾飞,下岗了失业了就当作是命,对命不服不满才会生志气。最后因为重病难以治愈,不想拖累人,带着重病的妻子点炸药自杀,尸骨不存。
雪地上出现了一个熏黑的坑。坑的周遭,方圆数米内,白雪上遍布猩红的点子。空气中弥漫着火药味儿
这是怎样的信仰啊?
以祖国为信仰,不图名利,吃苦耐劳。纯粹而又真实,善良而又坚强,伟大而又平凡。艰难岁月他们在艰难求存,任劳任怨用平凡的双手造出一把又一把的步枪。住着泥土造的“茧房区”,吃不饱穿不暖,粗糙的素手爬满的皱纹无一不诉说它们曾经的“功勋”。没有战争了盼到了转产,他们也难逃失业,但是他们选择了支持,选择把机会留给年轻人。有骨气有信仰,在他们身上我看到了真正的民族精神。可敬的工人们,可敬的钳工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