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出色的传记总离不开作者基于事实的“合理”想象,而由于作者的个人局限、情感倾向,其对历史人物的解读未必合乎我们的理想。这时候,我们只需要记住一点就可以了:“尽信书不如无书”,对于各种书籍,抱着参考借鉴、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的态度则可。通常,人们愿意为一历史人物作传,往往是因为历史人物人格魅力的伟大,这些人物必然在某方面有过人之处,作者倘能解读越深入越细致,愈能更好地勾勒其神韵,刻画其风采,读者也就受益更多。
2018年暑假,我翻阅一批名人传记,当中最喜欢的是《王阳明》,自此爱上了王阳明这位伟大的思想家、军事家、教育家,并又由此引发开去,寻找更多的关于他的传记与书籍如吕铮的《明朝一哥王阳明》及度阴山的《知行合一王阳明》等,尝试从多角度去探知人们对心学思想的解读及对王阳明的认识。但正因为太喜欢王阳明,我反而不愿轻易动笔,而希望能更准确更全面地去走近他认识他。在这里,我仅想简要地谈一谈阅读中另一个触动我的人物——丘吉尔。
读《丘吉尔》之前,我仅知道丘吉尔是二战时期的英国首相,政治手腕非常了得。但仅仅作为政治家,其实是难以引起我的兴趣的,于我而言,我更喜欢一些富于人情美、人性美的东西。我以为,所有出色的人物,想要深入人心,还是得与文艺扯上点什么关系。世间许多人物,名声大多仅局限于自己的专业领略之内,并非因为他们不出色,而是他们尚未被文字工作者发现且进行广泛有力宣传的缘故。
可是,书籍浩如烟海,人与书、与历史人物的相遇,与现实中人与人的相遇一样,同样需要缘分。
终于某一天,我得知丘吉尔竟同时也是一位出色的文学家,甚至还得过诺贝尔文学奖,这使我大吃一惊,我曾一度以为他之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会否因其政治地位的显赫,而当读到他亲笔撰写的《我的早年生活》,就不由被他犀利独到的思想、生动风趣的文笔打动了。念及他丰富的人生经历,加以这样精彩富于个性的生动文笔,我相信他是实至名归。
本假期我所读的《丘吉尔》,由吴慧颖编著,由辽海出版社于1998年首次出版,2004年1月第二次印刷,从属于《布老虎传记文库 巨人百传丛书》之“政治家卷”。与更像是罗列史实的枯燥无味的《康熙》一书不同,这本传记更像是一部曲折离奇的长篇小说,记录了丘吉尔从出生到长眠跌宕起伏荡气回肠的一生,富于趣味,引人入胜。
丘吉尔出生于贵族家庭,母亲詹妮聪明美貌,热衷于交际,怀孕之后仍旧不甘寂寞,积极参与各种宴会舞会,或因如此,导致了孩子的早产。1874年,丘吉尔只在娘胎呆了七个多月,就迫不及待地哇哇降生,这也似乎预示着他的一生是雷厉风行、讲究效率的一生。
在英国,贵族是上议院的议员,他们仅作为荣誉存在,是没有任何政治实权的。丘吉尔曾被指名继承祖上的公爵身份,但后来公爵生子之后,他最终没有成为公爵的继承人,却也因此获得了将来进入下议院在政治上大展鸿图的机会,因此就有了历史上鼎鼎大名的丘吉尔,可谓“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而事实上,丘吉尔本人对政治的兴趣,远远大于对贵族地位的兴趣。他成年之后,曾拒绝了一个有机会晋升贵族的机会,因为他清醒意识到,贵族除了带来世俗的名利,并无益于他实现自己想要实现的社会价值。
少年时代的丘吉尔就非常桀骜不驯,固执偏科,所以整体成绩甚不理想,常常全级倒数 。对自己不喜欢的科目,他不屑于应付,而对自己所热爱的,他会努力把之变为特长。他几乎放弃了拉丁文和古希腊文的学习,却认真钻研英语,在英文老师的教导下,写作水平得到长足的进步;他记忆力非凡,曾在全校大会上,一字不差地背完了麦考莱长达1200行的《古代罗马之歌》,甚至能背出莎士比亚作品中的大段台词。到中学毕业时,他只有历史和英文成绩好,此外擅长击剑、游泳与骑术,其击剑曾在全校比赛中荣获银质奖章。针对这种情况,无奈的父亲询问他是否愿意当一名军人,丘吉尔随口就应答:“愿意,我要当司令官。”
理想固然高远,而丘吉尔的学习基础实在太差,经过三次备考,两次失败,第三次他才终于以勉强的成绩考取了桑赫斯特军校,因为成绩不太理想,他只能学习需要勇气与技能的“骑兵”。而纵然如此,那时的他已经开始雄心勃勃,希望自己能够有朝一日升上最高统帅,建立丰功伟绩。可以说,丘吉尔的军校生活,是非常充实的,一方面,他苦练骑术战术等军校课程,另一方面,他广泛涉猎军事和战史方面的书籍,同时极重视社交,想方设法寻找学习和锻炼的机会。如他所言:“一个人生存的最大意义,便是不断努力,好好地充实自己。”在这期间,他的品德也日臻完善。
读《丘吉尔》/李凤鸣在1894年12月,丘吉尔通过毕业考试,位列第20名,成为优等生,不久就获得了骑兵中尉的军衔,因儿子学业差劲而长久忍耻的父亲伦道夫终于可以扬眉吐气了。丘吉尔的成功逆袭告诉我们,我们可以不尽善尽美全面发展,但一定要有所追求,一定要有某方面的过人之处;而且早期的失败并不等于一切,只要认准目标,为之不懈奋斗,总有机会成功:特长与适合的目标加上恰当的努力,我们就有机会突破。
丘吉尔重情。他毕业后的一年,父亲伦道夫,慈爱的外祖母,给予他童年母爱与亲切关怀的保姆“爱姆”三位亲人相继辞世。父亲为他能健康顺利成为有用之材级煞费苦心,他是渴望父亲看见自己出人头地的,但他只来得及看见自己崭露头角;而保姆的辞世,给丘吉尔的悲痛,远在另两位亲人之上。因为童年时父亲忙于政务,母亲忙于交际,陪在他身边给予他爱与梦想的是保姆。他深切怀念她:“我很怀念她,她一直是我出生到20岁时最好的朋友。如果没有她,我的童年将是暗淡的;如果没有她,我大概也没有今日的成就。”由此可见丘吉尔是个懂得感恩的人,有朴素的平等思想。
他总无惧于自己为自己制造“麻烦”,对他来说,所有的“麻烦”都是人生的佐料,是人生的历练,可以使自己快速成长起来。他与母亲一样,喜欢奢华的享受,这仅靠一人的薪俸与微薄的遗产显然难以维继,他为此努力寻找可以增加收入的途径,他开始撰稿投稿,赚取稿费,并且渴望参加战争,争取立功升官。他利用了父亲的老关系,成功申请到古巴去参加一场与英国与自己都毫无瓜葛的战争,而他利用这次战地旅行,写下并发表了五篇战地通讯,名利双收。古巴之行,给丘吉尔留下了两个影响一生的习惯:一是抽雪茄,二是午睡。同时,他也因此找到了自己快速成功的方法,一是要争取更多机会勇敢积极地投身于各种战争,利用一切遇见来展现自己的勇气与才能;二是要写自己的见闻与思想记录下来,发表出去,以增强自己的公信力与影响力,为将来的从政作好准备。
为了提升自己,丘吉尔利用自己的闲暇时间展开了大量的阅读。1897年,他根据实际经历,加上搜集到的其他材料,以“一个年轻军官”署名,写成处女作《马拉坎德野战部队纪事——边境之战插曲》一书,于1898年3月出版,由此一发不可收拾,他养成了“写作习惯”,不久之后写成小说《萨伏罗拉》,先是在《麦克米伦杂志》连载,后来出版,以后几次再版,非常受欢迎。里面的主人公英勇、机智、博学、善辩,一如丘吉尔本人,其实,丘吉尔正是借主人公为自己代言。
丘吉尔长寿的一生之中,有许多值得回味的故事。其中让我印象最深的,有以下一些:
他的冒险精神。英布战争中,他以战地记者的身份接受战友霍尔丹的邀请,一同乘坐一辆装甲列车前往侦察,行军途中装甲列车被炮弹击中脱轨,霍尔丹率领士兵去迎击敌人。战火之中,丘吉尔不是军官,完全可以置身事外,但他却自告奋勇地承担起指挥清除路障的任务,并设法稳定了想要明哲保身逃避责任的受了伤的司机,说服唯一懂得驾驶的他留下,他指挥大家清除脱轨部分的车厢,把未脱轨的部分继续连接起来,使装甲列车得以继续前行。而他本人,在列车脱险之后,又返回了战场寻找霍尔丹,以致成为俘虏,险些丧命。如此种种,都体现了丘吉尔的富于担当与无畏精神。
他对母亲詹妮再婚的态度。父亲去世之时,母亲尚年轻貌美,而她本人就是非常热爱生活而且积极投身于各种公益善举,追求她的人很多,终于有一个激情似火的年轻人打动了她,她决定答应他的求婚。年轻人是一个中尉,叫韦斯特,他比她小20岁。他们的婚姻没有得到男方家庭的认可与祝福,然而,丘吉尔经过深思之后,他决定不阻挠母亲追求自己的爱情与幸福,但他不忘善意地提醒一句,希望她能想得更长远一些:“再过15年以后,那时可能会发生危机。妈妈,我不愿你遇到任何不幸。”而他母亲主意已定:“我不愿为晚年而牺牲我可能享受幸福的中年。”果然,13年之后,59岁的詹妮与39岁的韦斯特的婚姻走到了尽头。然而,后来詹妮又接受了一个比自己小23岁的男子波尔希的求婚并且得到了丘吉尔的理解与支持。遗憾的是,最终波尔希敌不住流言而最终远走他乡,这段婚姻名存实亡,而纵使如此,詹妮并不曾怪罪他。而在詹妮弥留之际,波尔希赶回家中为她送行。在对待母亲的感情问题上,身居高位的丘吉尔并没有过多去考虑世俗的荣辱,而更多地考虑母亲情感上的合理需求。这体现了他的开明、民主及对人性的体谅对母亲自由的尊重。
丘吉尔的婚姻。丘吉尔这样支持自己的母亲,那他本人是否也是一个风流成性爱情至上的人呢?令人意外的是,丘吉尔没有绯闻。他毕生致力于政治,直至33岁他当上内阁大臣那时,还没有亲密的女性朋友。而那一年,他偶然借居的公寓突然着火,在消防队员到来之前,丘吉尔亲自戴上消防队员帽盔,领导抢救物资的工作,险些丧身火海。这则大臣英勇救火的新闻打动了一位23岁的少女克莱门蒂娜的芳心,她主动给他发信表示爱慕。两人相见之后,丘吉尔对美丽机智多才的姑娘一见倾心,向她求婚,她一口答应,并获得了寡居母亲的支持,她认为丘吉尔和他妈妈相互尊重,“我认为一个好儿子一定会是一个好丈夫。”果然,两人共同幸福地生活了56年,他们的婚姻堪称白头偕老的美满姻缘。丘吉尔一生浮沉,曾经在政治几近到达顶峰之时,遭下野10年,但妻子对此泰然处之,并始终坚信丈夫的能力。在丘吉尔需要帮助的时刻,她甚至亲自为他演讲拉票,她为他创造了一个稳定和安谧的大后方。
读《丘吉尔》/李凤鸣值得一提的是,我们在顺利完成某项任务或对未来表示祝愿的时候,喜欢竖起食指中指做一个V的手势,这个手势竟原创于丘吉尔。这个发现让我很是惊喜。丘吉尔还不畏艰险学会了开飞机,在野期间,他迷上了绘画。疲累的时刻,画画成为他最好的消遣。
丘吉尔并非完人,并非圣人。但我从未见他认输,从未见他放弃。他总是积极地把自己的想法公诸于世并努力践行,即使遇到挫折,也不自暴自弃。他懂得拐弯。比如当他从政治高处跌落以致在野的时刻,他致力于学习与创作,政治失意的时候恰是他文坛上得意之时。不但如此,他利用闲暇带领夫人孩子出游,使家族成员之间得到更紧密的联结,他四去周游,到处演讲,一方面赚钱,另一方面寻求支持者,侍机而动。他甚至不介意一切从头再来,重新做一名普通的士兵,只要能够尽可能地发光发热。他也深信只要不放弃以后就有机会绝地反击。他的生命就是在这样不断的折腾中升华、他的力量得以积聚。他深刻独到的见解、出众的感染力极强的演讲才能、坚韧的意志力与乐观的精神,打动了全国。终于,在国际风云四起、英国极需要一个有魄力有情怀有意志有能力的领袖的时刻,众望所归,他成为了英国首相。
我以为,作为一个对生活有所期待渴望有所突破的青年,不应该错过丘吉尔的故事。他的种种选择,应能给广大有志青年以有益的启发,在遇到艰难困苦的时刻,回想一下丘吉尔的经历,我们也许能从中得到某种力量,从而不会轻言放弃。
读《丘吉尔》/李凤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