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师实战课心得(一)
(一)
提问也是一门艺术
原来以为问问题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吗?我问,你答;你问,我答;自问,自答。接触心理学,才发现提问也有技巧,因为提问会引来很多的连锁反应。
“开放式提问”、“封闭式提问”这是这次实战课学到的新方法。也通过自己亲身的体验感受到了这两种提问的不同效果。
在“开放式提问” 的体验中发现提问原来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明明想的开放,问出去却发现已经封闭了。
这次实战课开头的分享和提问环节其实给了我很多的启发,我提了不少问题来试图解决自己的疑惑,也吸收到了不少有效的的信息, 但到现在为止“心理咨询师”的角色定位我依旧在思考当中,唯一能确定的是咨访关系中“求助者”是绝对的焦点。现在已经忘记自己的提问是开放的,还是封闭的,但收集到信息却给了我灵感。
我是个比较利索的人,在生活中者或许是一个优点,但上课的过程中慢慢发现这或者是一块“短板” ,着急会让我沉不住气着急发问、着急思考、甚至着急下定论,要修正这个习惯我想是一件长期的事情。
写感受的时候停下来想了一下,其实“开放式” 和“封闭式”的提问方式可以渗透到生活和工作中,应该也会有不少收获。但不管是“开放的”,还是“封闭的”,这只是形式,我们终归要通过思考来确定自己想要问的问题,无意义的提问无所谓开放或封闭,因为不值得一提。所以,若思考,提问便是艺术;如果只是盲目发问,一切都惘然。
(二)
实践,让成长有迹可循
因为上实战课的关系,觉得一周变得特别短,周三来的太快,而周三在这一段时间被赋予了特别的意义。
其实每一次来上课都会遇到很多的阻力,但从来没想过请假,第一想法往往是怎样去克服遇到的困难。
三次实战课,从第一次的角色定位,到第二次的提问方式,再到第三次的内容反应,感受一次比一次深刻,也一次比一次细腻。从刚开始的只是很直观的理解,到现在慢慢学会了“走心”,也开始了一些思考。
每一次实战课后的模拟咨询,感受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第一次的退缩,不敢挑战做咨询师的角色;到第二次的忐忑,被迫成为咨询师却全程紧张;到第三次突然变得有一些期待,期待作为咨询师迎接挑战。我想我已经感受到了自己的微小变化了,这样的变化让我觉得欣喜和兴奋。咨询过程的实践,我看到了自己的成长痕迹,也迫使自己去思考一些问题。
“功力不足”,这是我这次的最深的感受,迫切希望自己可以成长起来,这种感觉就像一个饥饿的人,一边大口大口的吃着东西,一边仍旧感觉好饿。我知道一口不能吃成胖子,但是仍旧心存希望,希望自己可以咀嚼的快点,吸收的快点。
我不知道站在山顶上看山下的溪水缓缓流过是什么样的体会,但第三次实战课让我突然对山顶充满好奇。爬山是一件辛苦的事情,但唯有这样的实践会让成长有迹可循。
(三)
我是自由的
破天荒的迟到了,记得刚开始宣布班级公约时,我在心里暗暗的想,迟到这件事和我不会有任何的关系的,结果我用自己的行为把自己的想法推翻了。
赶上了分享心得。三次模拟咨询,有两次是作为咨询师的角色出现的,其实一直很忐忑,总担心自己因为专业知识有限,做的不够好。当第三次的搭档提出我的“打断”带来她的阻抗时,我迅速的回忆了当时咨访的细节,语音咨询的结果就是,我没有听出来她的不愉快,也没有意识到自己打断了来访者的叙述。
但这样的反馈带给了我不少的反思和深入思考,模拟咨询中的沉默其实是我比较害怕遇到的情形,我现在还不能判断是思考,或是阻抗,还是其他的情形,所以我总会先打破沉默,让咨询变得自己感觉顺畅起来。“慢下来”,这说以后应该常对自己说的三个字了。
模拟咨询中有过这样的疑惑,我们总强调把来访者作为咨询的焦点,来访者带着问题来,那么愈合的标准是什么?是来访者“自己感觉痊愈”就可以了吗?
老师的解答让我豁然开朗,其实“痊愈”与否并非由咨询师来判断,来访者自己会感觉到自己的情绪,也许是当时,也许是一段时间,也许是很久以后,咨询师要传达的不过是“我一直在这里”。
两次作为咨询师的模拟咨询中,总会遇到这样的感觉,围着问题却不敢下手,也无从下手,内容反应或者情感反应还好,提问总会伴随着担心,会担心自己问的问题是基于自己自己的判断,会不会让来访者觉得自己不专业,会不会让自己主观判断的牵着来访者走,甚至自己的判断究竟准不准确,所以倾听之余,总会提问的小心翼翼。
“我们是自由的”,这句话让我变得轻松坦然。咨询师也是自由的,咨询师不是站在山顶观望,不是走在前面拉着走,也不是站在后面推着走,咨询师是可以和来访者一起成长的,互相扶持,互相支撑,一起走向顶峰。
从角色定位,到提问技术,到内容反应,再到情感反应,学到的技能越来越多,自信也随着增加;从回避做咨询师,到接受做咨询师,到期待做咨询师,到现在的慢慢适应做咨询师,虽然真正做咨询师的路还有很长,但对自己多了很多期许。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