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欢烹饪,当兵的时候分在食堂菜房,介日里捡菜、洗菜、切菜,有空的时候就钻进小灶,看胖子陈师傳为有相当级别的首长做菜,发现一个做菜的秘诀,无论做什么菜,清淡为上,食材包括炒菜的油,纯天然最佳。
至于味道,我在国外的时候,听一个做中国菜的老板很骄傲说,他家做的东坡肘子和鱼香肉丝,所有的配料都是从国内飞过来的,特别是豆瓣,必须是四川郫县的。即便是在北京圆明园遗址旁卖乐山豆花饭的老板,也特别声明,他饭馆里用的辣椒,全部来自乐山的土主场。这我是相信的,一方食材出一方的味道,所有的冒牌和滥竽充数都会在灵敏的嗅觉中打回原形。
然而我认为,要想烹饪出一道地地道道的川南家乡菜,首要条件是炒菜的油一一春天里,油菜花开后结籽,由初夏的阳光自然干燥,然后送去乡下榨油房榨出来的菜籽油,非此不可!其它如大豆油、花生油等都替代不了。早年间,都是古法榨油,一到压榨菜籽油的季节,乡村大凡有榨油房的地方,动静可大了。古法榨油房要有宽敞高大坚固的房子,屋子中间置一用铁环箍住的巨木,梁上悬挂着结实的绳索,下面挂一数百斤重的鹅卵石。先把油菜籽放进大铁锅翻炒出香味,然后趁热把炒香的菜籽包进稻草,呈圆饼形,整齐排列在一根巨木中,四周皆用铁环箍紧。榨油的师傅几人协力,把梁上挂的鹅卵石按照抛物线的原理,狠狠的把石头撞到楔子上,重力之下,楔子一点点深入,包裹在稻草中的油菜籽被挤压,直到一点点浸出油来,顺着木槽流入桶中。这是亘古以来最传统的榨油方式,一直延续到上世纪七十年代。

至今,老一辈的人说起菜籽油的压榨,就认准古法榨油,认为现代机器压榨出来的油,始终赶不上传统的香味。有一年去洪雅花椒油厂参观,那里陈列着一架古法榨油设备,带我去的工商局郑局长说,她小时候吃的全是古法榨油。可惜现在没法比较了。但是我知道,古法压榨菜籽油,出油率和卫生环境都落后于机器时代。
川南地区乐山一带,所有的烹饪都离不开菜籽油。特别是家家户户都要吃的红油辣椒,选当地出产的红辣椒,太阳晒干后用剪刀剪短,放在铁锅里微火炒香,放在石臼中锤成粉末,然后把炼熟的高温菜籽油浇在辣椒上,这样炝出来的辣椒油,纯香诱人,一闻就开胃。家乡有几个特色美食,白切鸡、水煮肉片、芹菜炒牛肉丝,必须要用纯正菜籽油炼出来的红油辣椒,否则味道达不到要求。
本世纪伊始,随着现代榨油工艺的发展,许多食用油摆进了厨房,从大豆油、玉米油、棕榈油、橄榄油等,用这些油做西式美食也许不错,如果做传统的川南饮食,还得依靠菜籽油。不知各位看官注意到么,现在市面上许多打着"纯正菜籽油"招牌的,没有我们在乡下时吃过的香味了,许多菜籽油无色无味,让我不敢相信它的名字也叫"菜籽油?"

为了我的味蕾不受欺骗,我家用的菜籽油都是来自千里之外,我下乡当知青的青龙场榨油房。每年到了油菜丰收季节,油房开榨,我会驱车前往购买。青龙榨油房在山坡上,闻着菜籽油的香味就找到了。一到榨油季节,排满了等候榨油的村民,他们守着自己地里出产的油菜籽,通宵达旦等待。这种等待是快乐的,漫漶着厨房三百六十五天的飘香。许多次,我告诉排队榨油的村民,想直接从属于他们的油桶中买到香味浓郁的菜籽油,许是机缘不到,每次都未能如愿,只好从油房收购的混合着千家油的大桶中购买。就是这般买来的菜籽油,也弥漫着浓浓故乡的味道,满足了游子的味蕾享受。

去年,经过我在茅桥战友的牵线,第一次从一位村民家中买到了纯正的菜籽油。回到昆明,比较起往年买的油,这次的油呈透明的金黄色,炼熟后备用,没有沉淀物,香味浓郁。这是为什么呢?一个在农村的战友说,榨油房为了追求更大的利润,往往会把已经榨过油的油枯,洒上水又进入榨油机进行第二次机榨,这样出油率倒是提高了,油的质量却下降了。有个段子说,城里套路深,不如回农村,其实,乡村的小把戏也不少。农户家自己吃的油,只求质量不讲数量,当然就比油房的油更好了。
原来如此,于是我与卖油给我的农民约定,每年都买他家的菜籽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