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本来不知道“北京大土豆”何方神圣,看了《新周刊》的头条文章,才知道“大土豆”是个微博大V。“北京大土豆”之所以上了《新周刊》的头条,是因为他前不久刚刚在微博里定义了“脱贫”的概念——年收入一百万,在北京就是一个刚刚脱贫的水平。
《新周刊》的文章说,“大土豆”这是无病呻吟,变相炫富,是在向公众兜售焦虑。我看完大土豆微博本博,却觉得他说得不无道理。虽然关于“刚-刚-脱-贫”的界定有点夸大其词,但是对于焦虑的表达却能切中要点,句句属实。“大土豆”这样的阶层,也许有属于自己的真的焦虑。
看看“大土豆”焦虑的原因:
一、 稍有不慎,年入一百万的工作可能会飞了。
这个担心不是多余的。拿着年薪一百万的收入,就要做出百万年薪的价值。当下社会发展飞速,知识更新换代节奏那么快,更不用提市场风向、价值观念等等因素的风云变幻。稍不留神,就被时代甩在了后面也不是不可能的。看看前些年倒下的曾经雄霸一时的诺基亚、最近一段时间刚刚被收购的行业巨头大润发,一个聚集无数精英的企业尚且会被时代抛弃,何况微微个人乎?
而且,对于一个人来讲,一生的鼎盛时期只有那么些年。随着年纪增长,体力不支,脑力下降,对新生事物的接受和掌握能力相应迟缓。但是江山代有才人出,新一批有精力有能力的青年才俊很快成长起来,他们会毫不犹豫的收割老韭菜,毫不留情地“长江后浪推前浪”,把前浪拍死在沙滩上。你不见90后的小鲜肉高管大声疾呼——“不炒掉那些70、80后,公司倒闭了谁来负责?”
百万年薪的工作,得来不容易,但是失去要容易得多。
其实也不是“大土豆”一个人表达焦虑,如果你也看自媒体文章,一定会发现,年入百万但依然焦虑的中产阶级大有人在。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他们都害怕失去这份工作,或者工作报酬降低。
二、 工作飞了,高额的日常支出就没了着落。
很多人都对这一点理由展开重点攻击。对比自己很多年加起来也不到一百万的工资,我们不是依然照常生活吗?非得维持高消费的支出,显得多矫情似的。
可是,每个人都是站在自己的高度去看问题的。俗话说:“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你年薪五万的时候,这样的收入也饿不死;你年薪五十万的时候,这样的收入也不经花——眼界、圈子、生活质量、习惯品味等统统得到了大幅提升,要继续提升可能不觉得有什么,要倒退回去已是“谈何容易”。不信,你设身处地想一下,把现在的你放到三十年前的生活水平里,你能不能习惯?
而且,还有一个面子问题。中国人本来也都好面子,哥们儿在北京买房立足,年薪百万,在很多老家兄弟眼里已是人中龙凤,不可望更不可及,如在云端飞翔。谁想呼啦一下,工作没了,生活质量立马下降,不管是在朋友圈装逼还是去同学会吹嘘,都底气不足。相比于老家的兄弟,还背着更为沉重的生活成本。砍头事小,丢脸事大。这种心理落差,一般人承受不了。
三、 一旦失手,孩子的学区房就成了镜花水月。
一线城市的房价,不是短期的年薪百万就能付得清的,尤其是学区房。
很多人辛勤工作,事业小成,毕生心血都凝结成一处房子。房子是大件物品,就高不就低,年薪百万时买的房子,价格都不会低,因为有这样的收入在支撑。可是,一旦这样的收入无以为继,后续贷款还不上,房子也不是自己的了。
2017年底,42岁的中兴员工欧建新跳楼身亡。家里的顶梁柱塌了,经济来源断了,欧建新的妻子发网文控诉,里面就有关于对大额房贷无力偿还的陈述。隔着网络,我们也感受到了无所依傍的恐慌感。
四、 老人的赡养费,自己的医疗保障,自己的养老金……
前段时间刷屏的《流感下的北京中年》,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真实的中产以上阶层因病致贫的事实。物伤其类,中产阶级纷纷焦虑。低于中产的阶级?等会儿再说。
这生病的还是老人。要是那个经济主要来源的中年人,这个家庭将会更加艰难。
但是人都会生病。生老病死,人生常态,不过是时间早晚问题。尤其是工作压力大的人群,更是各种疾病的高发和早发人群。为自己准备医疗保障,准备好养老金,这应该是未雨绸缪,不是无病呻吟。
可能有人会说,年薪百万的毕竟只是少数,这样的人还焦虑,其他的普通人该怎么办呢?
其他的普通人大略分两类:一类是低于中产阶级的人。一类是“大土豆”之流中产以上的人。顶级富豪我们暂不讨论,因为贫穷使我无法接触到他们。
其实在这个普遍焦虑的时代,完全不焦虑是不太可能的。年轻人的焦虑大多和“大土豆”一样,主要集中在对于金钱的焦虑上。
低于中产的人有很多也焦虑。尽管收入不同,圈子不同,但是每个人提升自己的生活质量、至少维护自己生活质量不下降的愿望都是一致的。也有一些人不焦虑,他们要么是因为清心寡欲,控制了自己的欲望;要么是因为焦虑也没用,生活改善无望;还有一种情况是自己的人生既无方向,又无目标,年少无知,得过且过,还没吃过生活的苦……
中产以上的人普遍更焦虑。罗伯特·清崎在《富爸爸穷爸爸》里告诉我们,有钱人比无产者更焦虑,因为他们害怕自己的财富缩水,害怕生活倒退,害怕变回穷人。
有报道称,人们的第一恐惧已与金钱紧密相关。
为什么我们从小努力,很多人学习优异,有些人取得了名校的硕博学位,有些人还获得了高薪的工资,可是我们还是这么穷,这么怕穷呢?
《富爸爸穷爸爸》里告诉我们,学习那么多知识和技能只能带给你专业能力的精进,但是要学会掌握财富,让金钱为人服务,就要掌握财务知识,培养并发展自己的财商。而目前的学校教育,并没有相关的传授和训练。
所以,身边那么多高学历的人,可能有一份体面的工作,但是收入并不算高;可能有一份高薪的工作,但是依然恐惧焦虑。
知道了财商的概念,我们就不难理解,收入的多少和学历的高低不完全成正比。所以,因为一些高学历者没有一些低学历者收入高而带来的“读书无用论”,可以休矣,两者之间本来就没有直接必然的关系。
高薪的人依然焦虑,是因为收入来源只是薪水而已。薪水就是工资,所谓工资,顾名思义,你只有工作才能得到,一旦停止工作,马上就会失去。
不是金钱在为人服务,而是人在为金钱工作。说的严重点,人是金钱的奴隶。
对普通人而言,什么状况下才能既不缺钱,又不焦虑?
职场导师阿何在一篇文章里讲了两个例子,一个是名校毕业、年薪百万的IT精英,一个是拆迁二代、年收近百万租金的包租婆。无独有偶,精英像“大土豆”一样十分焦虑,而包租婆精神状态却要好得多。
是不是哪里不对,收入更高的精英,反而还没有收入略低的包租婆生活质量高?
精英的收入是工资,一旦哪天不能工作,收入就没
包租婆的收入是租金,自己哪怕游山玩水,哪怕生病住院,收入也不会受影响,反而会随着物价的上扬水涨船高。
罗伯特·清崎早在二十年前就为这种现象做了注解,他告诉我们,要增加资产,创造固定的现金流,让金钱为自己工作,哪怕我们不在场,它也照样为我们赚钱。
当你的资产项能产生足够的收入来填补你的支出时,你就是富有的,即使你还没有什么钱。
看来,财务带来的焦虑,只能由财务知识来解决。
既然不是所有人都有获得拆迁补偿资产的机会,那么要避免焦虑,还得自己想办法。
消除大部分人财务焦虑的办法,不是抱怨宣泄,不是透支借贷,甚至也不是埋头工作。
而是学习财务知识,掌握财富运行规律,提高财商,努力打造自己稳定的现金流。
这需要时间和过程,努力和悟性。
但是任何时候开始,都为时不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