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经常听到人们说:“我知道这事儿自己做得不好,可是这不怪我啊!”
有人因为一时冲动,买了很多不必要的东西,回头还不断安慰自己说:“现在用不上,以后总能用得上吧,我这是未雨绸缪啊!”
还有人看了很多关于“戒烟”的公益广告,最后烟没有戒掉,干脆把广告给戒了。
很多时候,明明知道是自己错了,但我们还是会说“不是我的错”。
其实,之所以大家不愿意认错,是因为心理学上有一种叫做“认知失调”的现象。
“认知失调”是直接导致人们“自我辩护”的行为
什么是“认知失调”呢?
简单来说,就是当我们的认知与现实不一致的时候,心理上会有一种不平衡的感觉。而处在这个感觉状态里面的人,会觉得不舒服,于是就要想办法“平衡”这种认知产生的失调,等到平衡了之后,我们才会觉得好受一点。
而“平衡”认知失调的办法,就是自我辩护。
比如戒烟这事儿,抽烟和公益广告宣传的“吸烟有害健康”,代表了两种对立的价值观,一方面知道抽烟对健康不好,一方面又想继续抽烟,这就是一种认知失调。
为了平衡这种失调,有的人索性就把公益广告给戒了,还在心里嘀咕几句:“没有这么夸张。”这就是自我辩护。如果我们总是不认错,长此以往,人们会任凭自己的头脑虚构出免除责任的种种理由,不断强化自己聪明、有德行、不会犯错的信念,而这种信念却恰恰让我们变得愚蠢、没有德行、错误不断。
自我辩护的危害是很严重的,但是,想要克服“自我辩护”却不是那么容易。
为什么我们难以克服自我辩护?
首先,认知失调让人觉得不舒服,很多时候我们利用“自我辩护”去平衡它的时候,都是无意识的。
其次,我们对自己了解更多,对别人了解更少。
同样是迟到,自己迟到的时候,总是会想出各种理由:今天路上太堵了;爱人昨晚上打呼噜我都没睡好;闹钟早上没有响,等等。
但是如果别人迟到了,你会怎么想呢?
你并不知道他们所遭遇的处境,所以你会想,一定是因为对方太懒了。
解释自己的行为时,我们强调情境。解释别人的行为时,我们强调本质。
还有一点,人的自我辩护能力极强,强到大脑会利用记忆进一步强化自我辩护的行为。心理学研究证明,记忆会通过证实偏见、甚至篡改故事,让我们选择性地忘记那些与事实不符的信息,以此来证明我们内心所持有的信念成立,从而抚平认知失调带来的不适。假如我们想成为一个十分理性的人,我们就会努力记住那些聪明、敏锐的想法,而不会让过去那些愚蠢的想法烦扰我们的心灵。
如何用正确的方式看待错误?
那么,我们是不是就没有办法解决“自我辩护”,勇于承认错误了呢?倒也不尽然。
有四个步骤可以用来减轻犯下错误以后,因为认知失调产生的不适感,让我们用正确的方式看待错误。分别是:区分、接受、弥补、感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第一、区分
需要区分的是“错误”和“人格”。我们通常认为,承认错误就代表了自己很笨很蠢,直接体现在人格上的不足。
20世纪80年代,美国和以色列是同盟好友,以色列跟德国关系却不是很好。当时的美国总统罗纳德·里根接受了参观德国军人公墓的邀请,有记者去问当时的以色列总理佩雷斯有什么感想,他说:“当一个朋友犯了错误的时候,朋友仍然是朋友,但是错误仍然是错误。”
这就是对二者的正确区分。一个人做了坏事不代表他就是个坏人,影响行为本身的可能有很多因素,不能完全代表一个人的人格。
因此我们犯错以后,要区分自己的错误和人格上的不足,不要误认为错误就是我们的人格。
第二、接受
在一次外伤研究与治疗领域的心理学家在线讨论会上,一位年轻的心理咨询师发表了他对心理治疗领域某个热点问题的研究结果。然而,专家们认为,这个研究毫无价值且缺乏理论依据。他们的反应使那位年轻学者产生了极为不适的心理失调。
但是,这个年轻人接受了专家们的意见,将心理学家的开放思想与临床学家的自我洞察力结合起来,创造了全新的、传统与开放共享的解释模型。
我们在一生中会面临很多的抉择,所做出的决策不一定全错,也不一定全对,如果可以不通过盲目自负的方式来证明自己的行为没错,我们就有机会体会到生命的复杂性,也可能创造出更多有意义的成就。
第三、弥补
有一位叫贝蒂的女士在20年前和丈夫离婚了。小女儿对她产生了怨恨的情绪。贝蒂经常指责女儿不理解自己,结果这样一来她变成了一个专横的母亲,女儿也变成了一个自私自利、缺少管教的问题少女。
贝蒂离婚这件事错了吗?可能没有。她错在放不下“自己必须正确”的心理需要。当她意识到这一点后,和女儿长谈了一晚,听从了女儿的要求,并且用更多的爱和温柔去弥补这些年对女儿的不合理管束,换来了母女双方的和解。
有时候,为我们犯下的错误诚心诚意地忏悔,用行动弥补过错,会换来更加平静的内心和更加和谐的亲密关系。
第四、感恩
认知失调是很不舒服的,但是面对自己的认知失调也非常痛苦。如何缓解这种痛苦呢?感恩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当我们觉得难受的时候,是因为觉得失去了某些东西,可能是某件物品、某个人,也可能是你曾经的信念。
越把注意力集中在失去的东西上,坏情绪就越严重。相反,你要是把注意力集中在拥有的东西上,就会觉得很富足。仔细观察一下你的周围,你会发现得到的东西要比失去的东西多得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