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颗比比多味豆是什么口味的?

作者: 坚果悦读 | 来源:发表于2018-12-15 14:08 被阅读52次

    以下多味豆属于剧透口味,如有不适,谨慎食用

    阅读很重要,其实已经是老生常谈了。就连小学生也已经耳朵听得长茧子了,因为他们的老师常常对着他们念叨:一定要多看书,才能学好语文。就更别提那几千万的公众号和各个平台的作者了:不大量阅读,没有办法下笔写文章。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嘛!

    但是对于很多读者来说,阅读有两难。

    一是挑书难。每年的出版图书多达30万本,你一进书店或者图书馆,每一本书都在向你挥着手喊着:来啊客官,选我!选我!当然,如果你漫无目的地挑书看,就很可能会像吃《哈利·波特》中的比比多味豆一样,几百种口味,你永远不知道你下一颗吃到的是蜜桃味的,还是像邓布利多那样吃到耳屎味的,或者是像韦斯莱兄弟那样吃到鼻涕味的。

    想挑到好书,让自己最大概率吃到正常味道的多味豆的方法很简单:挑选那些经历了时间考验依然畅销的作品。这也成了越来越多读者的选择。

    二是理解难。尤其是理解经典难。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所受教育不同,个人经历不同,价值观、世界观不同,他眼中的主人公也是不尽相同的。还有一些作品因为自己的阅历不够而没办法理解(比如像我这样书读的少的),那有没有什么书能帮助我们轻松理解这些作品呢?《文学课:如何轻松理解伟大作品》就用一种很轻松诙谐的方式向我们(确切地说是青少年朋友)介绍了该怎么理解经典作品中所蕴含的底层逻辑。

    这本书的作者托马斯·福斯特是美国密歇根大学的教授,作家。他教授经典文学和当代文学课程以及创意写作,他的文学课是美国广受欢迎的文学公开课。他的另外两本书《如何阅读一本小说》和《如何阅读一本文学书》也很有名。 

    《文学课》这本书的篇幅并不长,才60000字而已,语言浅显易懂,却能在寥寥数语间将一个道理解释清楚。哪怕你只花一个小时将它快速翻阅完了,它也能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

    一.一切的美好来自似曾相识

    我们在看书或者看电影的时候,经常会对其中的某个片段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就像见到某个养眼的帅哥或美女,突然觉得:咦,这人我是不是见过?我们会有这种感觉是因为“世界上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原创文学。”许多的故事都是衍生于别的故事。

    比如尼尔·盖曼的《坟场之书》中那可怜的孤儿是由鬼魂抚养的,由孤单的吸血鬼负责保护的。这和拉迪亚德·吉卜林的《丛林故事》中的人类孩子毛克利由狼抚养,由黑豹保护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坟场之书》的作者也希望我们知道他用了吉卜林的故事。

    故事时时刻刻都在发生着,我们所看到的听到的故事,很可能就只是其中的一个片段。甚至很多时候出现“天下的故事都是一样的”情况。

    还记得《灰姑娘》的故事吗?那招人厌的后母和她的两个女儿,那神奇的仙女,那遗落的水晶鞋,那嫁给王子完美逆袭的情景。这其中所有的场景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但是早在中国唐代就有了极其类似的故事:段成式的笔记小说《酉阳杂俎》就有一个《叶限姑娘》的故事。同样是后母刁难,神力相助,以鞋验身,嫁与王公。

    你看,同样的配方,同样的味道,只是包装颜色不一样罢了。当然,时间上,《叶限姑娘》还早了800年。更有趣的是,光是我们国内灰姑娘类型的故事就有72篇,流传于21个民族,比如西藏的《金娃错和银娃错》。世界各地的“灰姑娘”更是有数千种之多,像日本的《落洼物语》,非洲的《少女,青蛙和领主的儿子》。

    真是“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呢。就像王阳明说的:东海西海,心理相同。因为这些相同的心理,造就了相似的故事。

    二.一切景语皆情语

    阅读文学作品的时候,我们会发现在很多作品中存在大量的场景描写,在这些场景描写中又有很多的天气描写比如下雨,下雪,大雾等。那这些描写的存在仅仅是为了这个故事需要吗?当然不是,这些天气不单单是天气。

    先来说下雨。雨可以用来设计情节。下雨了,主人公就需要去寻找避雨的地方,或者滞留在某处。《倩女幽魂》中宁采臣到兰若寺躲雨,被道士所拒,才有了被聂小倩美妙琴音吸引的情节发展。雨还可以让人物的心灵得到净化。《肖申克的救赎》中的主角安迪,在一个电闪雷鸣的夜晚借助雷声的掩护成功越狱,当他从满是污秽和肥鼠的狭窄的下水管道中挣扎爬出后,张开了双臂迎接那暴雨的冲洗,他也迎来了重生。

    许多作家将雨的功能发挥到了极致,还有些作家将雾发挥到了极致。“雾,意味着混乱和困惑。”大雾出现了,人物就很难看得清了。查尔斯·狄更斯在《圣诞颂歌》一开始就让伦敦街头雾气腾腾,这对于迷失了方向,需要幽灵帮忙的埃比尼泽来说再适合不过了。而在《哈利·波特》中浓雾的出现则意味着摄魂怪的出没,代表着和平、希望和快乐的丧失。

    史蒂芬·金的中篇恐怖小说《迷雾》中有这样一段描述“一缕缕的雾,白细如游丝,缓缓渗了进来。空气是冰冷的。”当大雾弥漫整个小镇后,真正的恐怖也就开始了。超市外,游荡着未知的恐怖怪物;超市内,人们失去了同情、正义与勇气,只求自保。故事的最后,主角九死一生带着儿子和另外三人驾车逃进大雾,车开了一段路后没油了,绝望的一行人都自杀了。当剩下主角时,雾却散了······

    一切场景不再是场景,它们帮助我们更好地走进人物的内心,理解作者的意图。

    三.残缺也是一种美

      作者在《文学课》中还讲到:在文学作品中,还有许多人物有着各种生理缺陷——伤疤、跛行、截肢、扭曲的脊椎、丑陋的面孔——都可能是一种象征,说明他们和别人不一样。外表的不同几乎永远暗喻着内心的不同。

    俄狄浦斯就是一位有着明显标记的主人公,他是希腊神话中最著名的人物之一。他和哈利·波特一样从小身上带有“印记”,只不过他的是在脚上。在他还是婴儿的时候就被他的父母刺穿了脚踝扔到了野外等死。而哈利·波特头上的伤疤则是想要杀死他的伏地魔留下的。都是因为预言,才有了这些事情的发生,也正是这些事情的发生,他们才变成了我们看到的样子。

    “作者利用那些独特的体貌特征让我们看到人物的性格特征或者是书中要传递的某些含义。”还记得安徒生童话《勇敢的锡兵》中那个小锡兵吗?被制作出来时就少了条腿的锡兵,经历了被小妖怪陷害,被顽童戏弄,被耗子勒索,被大鱼吞食的苦难经历后终于辗转又回到了主人家,见到了心爱的舞蹈姑娘。

    虽然最终他被丢进了火炉,舞蹈姑娘也被风吹进了火炉。但是小锡兵所表现出来的善的行为,爱的执著,痴心的奉献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金庸《神雕侠侣》中的杨过,在断被去一只手以后,逐渐由叛逆固执的青年变成了受人尊敬的神雕大侠。

    所以,作者让人物带有体貌特征,大都是有某种含义的。

    《文学课:如何轻松理解伟大作品》这本书就犹如一份帮助我们破解密码的指南,想知道下一颗比比多味豆是什么口味的?借着书去探索一番吧!

    作者系朝闻道写作社群成员。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c9cee4c9043f:比比豆,感觉挺有趣~~
        发现我们喜好好像~叶限的故事也喜欢~好像《七只瞎老鼠》的作者杨志成还出过绘本~~
        坚果悦读:@阅芯悦翼 哈哈 不然不可能到一个社群里

      本文标题:下一颗比比多味豆是什么口味的?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whah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