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优化自己的写作技能,以量变引起质变,自5月底开始,做了一次自我挑战。在100天之内必须读完33本书,同时也做读书笔记,主要是致用类书籍。
挑战结束之后,进行了一次复盘,自己觉得尚未完全达到预期的目的。所学过的内容在头脑中的留存率很少。有些刚开头时读的书,如果不去复查一下读书笔记,甭说要点内容,连书名都记不起来,真为当初的发心而感到惭愧。
网图 侵删最近阅读了一本大岩俊之的《实用性阅读指南》后,对自己伤春悲秋的心态作了一番调整。其实,自己并非所想象的那样悲观不堪,而是对自己缺乏一种雄起的自信。
迈克尔·布洛克在他的论文中说:“如果我们把自己说成是‘右脑人’或者‘左脑人’,那是在限制自己开发新战略的能力。”说“我的某种思维技能不行,或者不具备某种思维技能,这不仅不符合事实,同时也是对自己的一种误解。”
事实上,自己学过的重点很容易遗忘,原因不是头脑不聪明,而是没有得到正确的学习方法。
在众多有关阅读的烦恼中,“读了书也记不得其中的内容”这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拿起一本之前读过的书,却怎么也记不起来书中主要讲的是什么,总觉得记忆是那样的模糊不清。就算确实读过,只不过是从书的第一页一字不落地读到最后一页罢了,仅此而已。如果不是特别专注地想要记住书中的内容,就容易被遗忘。
在《大脑构造与科学学习法》一书中说:人的大脑中大约有1000亿个神经细胞。如果把感触到的所有信息都一 一记住的话,不到5分钟大脑就会达到极限。为了不让自己达到极限,大脑平常不会去一直记忆信息,而是在不断删除信息。因为人类的大脑构造原本就善于忘记。
网图 侵删在100多年前德国实验心理学家艾宾浩斯发现的一种现象表明。人之头脑所记住的信息没过多久,大脑就开始快速遗忘。20分钟过后遗忘42%,1小时之后遗忘56%,1天过后遗忘74%,1周之后遗忘77%,1个月后遗忘79%。如果以这种速度让记忆下滑还真有点可怕。
记得在上初中时,所背诵的那些文言文,依然在记忆深处珍藏着。时间虽然已经过去30多年了,时不时还能背得朗朗上口。像《岳阳楼记》《出师表》《木兰诗》《小石潭记》《曹刿论战》等美篇名句仍记忆犹新。
网图 侵删孔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对于学习而言,最核心的问题就是不厌其烦地“反复”温习。重复的次数越多,记忆的就会越牢。
阅读也是如此,通过不断重复,就能记住书中有关的要点。如果走马观花地过一遍,很难在头脑中留下记忆。事实上,真正会将一本书读上三遍的人少之又少,况且只会说而不会做是截然不同的两码事。
通过反复阅读后的记忆曲线表明:一次性阅读与重复阅读相比,可以品尝到完全不同的“阅读深度”。
当头脑开始遗忘时,遗忘曲线开始下滑,通过重复记忆,曲线就会回升。过一段时间,遗忘曲线仍会依次下降,再次反复后,又开始上升。如此循环往复后,大脑的记忆就会逐渐变得牢固,头脑就能一直处于“记得住”的状态。
南宋理学家朱熹说过:“读书之法在于,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
学习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不能苛求在短期内一蹴而就。必须经过“无疑——有疑——解疑”的过程。只有不断温习,方能巩固持久记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