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零支付转让案例分析

零支付转让案例分析

作者: 修行的葡萄仙子 | 来源:发表于2023-02-08 14:19 被阅读0次

有些人就是有那么一种能力,就是把完全不靠谱的事办得特别有底气,关键是最终还算是办成了。这种办事思路,是一种什么心态呢?

曹德旺在《心若菩提》中记载了一个案例——双辽浮法玻璃厂收购案。

吉林省协作办主任潘大力女士带队拜访曹总,第一次见面,潘女士给曹总带完高帽说:“……我们四平双辽出玻璃沙,有一个国营浮法玻璃厂,他们整不好,如果您把它整了,上下游一起做,成本立马下降,肯定会赚大钱”。整,立马,肯定这几个词非常有画面感——这是个忽悠不打稿的官员。但不奇怪,东北很多官员都有这能力。

第二次见面是曹总被迫去双辽看工厂。全猪宴上潘女士说:“为了支持福耀做强做大,我们考虑以零资金形式将工厂划拨给福耀。”。“为了”这个句式是官员常用句式,把我的包袱送给你,完全是为了你好。“划拨”这个词用得好,在计划经济时代,公司工厂都是计划经济的一部分。我千里迢迢选中你,把公司划给你,就是送大礼给你,是我慧眼识珠,也是咱们的缘分。曹总看过报表说,工厂资产6亿,股东权益不足一亿,建议企业破产重组。潘主任问为啥要破产重组?曹总耐心解释。

一个月后潘女士继续问公司破产后你能不能买?你能出多少钱买?曹总真是足够有耐心了,耐心解释公司破产对工厂,工人,政府的好处,并给出一个亿的报价。这件事就算是一个杂货铺店主都明白,欠债5亿,资产1亿,叫资不抵债,白送给谁谁都不会接。潘女士不会不懂,她只是需要在对话中寻找成事机会而已。而曹总是一个深谙和为贵的生意人,希望能在交流中找到推脱的理由。

当潘女士第五次去福建见曹总时,当场接受了曹总三个条件,同时也提出三条:将来再上一条浮法玻璃生产线,福耀立即接管工厂,当天签合同。看到这里我真是佩服这个东北女人的谈判气势了,在曹总根本没有一点意向的前提下,在政府走头无路不得已破产卖厂的情况下,她还想着再上一条产线多谋求一百多个岗位,并且提前交割为厂里省钱,马上签合同防止变数。

曹总因为毫无准备,不想立马签合同。潘女士马上翻脸——“刚才晴空万里,忽然乌云密布”。她说:“走,我们回去,又不是乞丐”。这时,曹总不好意思了,答应早饭后签合同。潘女士前面的一次次沟通步步为营,最后的这个翻脸应该算心理战层面了。她吃定做大事的男人不会跟小女人计较——自己把嫁不出去的女儿硬塞给福耀,当然要软硬兼施。难得找到好人家,要趁热打铁,只要大事成,做回小女人也不丢人。不过东北女人做起这种事确实容易吓人一跳,因为前后态度反差太大,从和颜悦色到翻脸大吼就一秒时间,完全不似江南女子赌气抱怨时的怜人模样。作为福建人的曹总大概没怎么跟东北女人打交道,这次收购案有种被软磨硬泡不得已而为之的感觉。

从书中后续事件来看,双辽地区的硅矿石含硅量不够高,杂质多,作为玻璃原片生产地不合适。福耀后续在双辽投资8亿建设玻璃砂矿厂,但因为选矿污染环境问题始终无法解决,最终不得已主动关闭工厂。后又因为利润太低浮法玻璃产线也被迫关闭。这次收购应该是福耀后续投资建硅砂厂的前奏,站在福耀角度审视此案应属于不够谨慎的投资选择。

回头再看潘女士五次上门谈判的过程,完全是把一件绝无可能的事办成了。于双辽地方和双玻公司而言收获最大,福耀的一个亿不仅解决了公司欠员工的工资和集资款问题,还为当地谋求了几百人就业岗位,更重要的是让东北地方政府知道了中国民营企业已经发展到如此阶段——他们不理解的阶段。可惜的是东北这样的机会太少了,少到还不足以改变这里的商业环境。潘女士能力再强也就能处理一些烂摊子而已,缺乏更多的学习机会和做成事的机会,这种环境下即便有天赋也早晚会被磨灭殆尽。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零支付转让案例分析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wjfk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