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姆的《月亮与六便士》是一本给过我指过方向的书,在我不知道如何选择抓住与丢弃的时候,也在我站在十字路口彷徨的时候。
每天的生活可能都是波澜不惊的平淡,但偶尔的一段时间,会遇到一个选择,脑子里倏忽间会闪现出很多的想法,那么,选择哪个,便自有它所带来的接下来的生活。
如果这个选择是一种试错,那么无伤大雅,但也有一些选择,那是一条不归路,只要是选择了,那么就再也没有回头的机会了。
《一本好书》的出现,也让更多的人,知道了《月亮与六便士》这本书,想要去读一下,这本书,到底讲了什么。
如果真的想知道一本书到底讲了什么的话,那么最好的办法是自己去读一遍,或许因为自己水平的问题,只能看到一些浮于表面的东西,但也一定要自己先去读一遍,再去翻看书评在讲什么。
一句老生常谈的话,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当艺术家在创作出一个作品的时候,可能他自己都没有意识到这部作品当中所存在的隐喻,而艺术接受者却找了出来,这是艺术的二度创作,艺术作品的价值是要在被接纳的过程当中一步一步的体现出来的,而评论家的话语,则阐述出了作品背后所隐喻的东西。
大部分的人对这本书一致的认可是,天上的月亮是远方的梦想,地上的六便士则是眼前苟且的现实。远方的总是美好的,眼前的反倒俗不可耐。
赵立新和黄维德等人的演绎,让我忍不住从书橱当中拿出来,又读了一遍。书上有不同颜色的笔所做出的标注,那是当时我在看书的心情和想法。有一种颜色,再对另一种颜色提出的质疑。
这一次我的质疑是:为什么月亮不可以是六便士。
天才是孤独的,艺术家是傲慢的,斯特里两者都有,所以他是自私的,他是一个毁灭式的天才,他放弃了平常生活当中情绪和喜怒哀乐,以此来成全他对于美的执念。
他的生活轨迹,似乎是和大部分的人是反其道而行的。
斯特里是高更,法国后印象派不可不提的一个人物,斯特里比他多过了五年正常人的生活。
三十五岁那年,高更辞去了体面的工作,放弃了中产阶级的生活,决心成为一个职业的画家,他所放弃的六便士,是很多人穷其所能所想要追求的月亮。
之后高更的的生活甚至被酒吧的酒保所看不起,因为他粗俗,无理,甚至连一顿饭的钱都付不起,没有商业价值的画作在旁观者的眼中和废纸没有什么两样。
往返于布列塔尼的一个小渔村,画着原始的粗犷和野性。
当他二度去到塔希提岛的时候,他的生存现状并不是多么乐观,贫穷,疾病和孤独,这些会使人情绪崩溃的东西,都在缠绕着他。
高更自称是一个幼稚和粗鲁的野蛮人,但于这样的自我认知所不幸的事情是,他经过了三十五年的资本主义的文明生活,甚至因为钱而处于法国中产阶级的地位,可以供养他的妻子举办那么多的文艺沙龙。
如果用现在流行的词汇来形容高更或斯特里,那么他是一个渣男,他沉浸在自己的艺术理想化世界当中,完全的抛却了他的社会责任和个人担当,是他先抛弃了这个社会,所以这个社会才会抛弃他的。
不是任何人都像是那个欣赏他的天才的画家,忍受了他所有的傲慢无礼,还会在被拆散家庭之后选择自己离开。
高更在塔希提岛最后的日子,得的是梅毒,因为与当地的多名土著女子做爱,传染了其他人。
斯特里生命最后的日子,得了天花,双目失明,依旧在破旧的房间画着伊甸园。
但是这些,他或他们,不在乎,他们在乎的只是自己的艺术世界。
当生命中出现了一件想令自己穷其所有去完成的事情,不知道,这是幸运还是不幸。高更和梵高的画作现在价值连城,但这都是在他们去世之后所发生的事情,他们活着的时候穷困潦倒,被俗世当中的“正常人”冷眼相待。
再天才的艺术家也会因为孤独而情绪崩溃,《星空》是精神已经错乱的梵高眼中的世界。
于他们而言,满地都是六便士,只不过他们选择了月亮。
并且几百年之后,属于他们的月亮依旧有着光亮。
画作的价值在吴宇森导演的《纵横四海》当中可见一斑,但那时的画作比起艺术品,更像是商品,它代表的是时间所赋予的商业价值,而不是艺术家在当初创作的时候所渗透的艺术思想。
很多高价竞拍画作的人,未必懂画,所以很多画家生前通常穷困潦倒,因为骨子里有一种清高。
艺术家是傲慢的,不屑于自己的作品与金钱的染指,画画,那不过是在完成自己所热爱的事情,可以和流浪汉一起坐在街头,可以去码头做苦力,也可以做油漆工,只要可以赚足买画笔和颜料的钱,只要可以继续画画。
或许,身体上的疲惫,可以慰藉精神上的苦闷。
其实有些艺术家是很糟糕的人,他们在世的时候活的并不好,身上也有很多戾气,创作会让人痛苦,灵感不会一直都在,因为对一些事情看的很清楚但是却没有能力改变,所以便选择了麻痹。
斯特里毫不眷恋的抛弃了结婚十七年的妻子和孩子,像平常一样留下一张纸条只身去了巴黎,他并不觉得自己的行为有什么不妥,语气当中多了傲慢的不屑,他原本就是一个不擅长社交的人,他的妻子也没有真的了解过他。
他吸引了布兰奇,但却没有喜欢过这个女人,只不过是那个时候,他恰好需要画一个裸体的女人,他伤害了这两个在巴黎帮助他的人,没有丝毫的悔意。
为了追求月亮,他是真的挣脱了所有这个社会所给予的枷锁。
于他们而言,完全的挣脱,才会有更多的创作,而他们死后,他们的月亮会继续的发出光亮。我能理解这些,尽管我没有那么赞同,我既不是天才,也不是艺术家,我是一个俗不可耐的人。
好多地方关于这本书评论都有这样一句:“我的月亮就是六便士,是不是很可悲。”我倒觉得不是,踏踏实实的工作,肯卖力气的生活,就是为了看到银行卡上日益增长的数字,买车买房,结婚生子,柴米油盐,平淡安稳。
大多数的人都是普通人,没有天赋,也没有远大的目标,从来不想名留青史,害怕被更多的人认识,只想按照自己的意愿,过自己想要的一生。
这就是很多人的月亮啊。
我的月亮不全是六便士,但我的月亮却不能离开六便士。
有一期《奇葩说》的辩题是高薪不喜欢的工作和低薪喜欢的工作要选择哪一个,我选择了低薪喜欢的,尽管对方赢了,可也并没有改变我。
其实对一些人来说,喜欢大于舒适。一些人眼中的月亮,是一些人眼中的月饼,很多人不会选择斯特里那般的生活,也没有选择那种生活的资格,因为不会有《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什么?我们到哪里去?》但还是会有一些人,在选择着自己真正热爱的事情。
《月亮与六便士》于我而言,最大的价值在于让我知道,如果有自己真正热爱的事情,那就抓住它,可以一直做自己喜欢的事情,穷点也没什么,商业的浪潮会做出裹挟,但若与自己的热爱有所相悖,那么会在第一时间,想抓住热爱。
我一直觉得窦唯就是如今时代的斯特里,他的脚下遍地都是六便士,如果他点头,会有接不完的通告,做任何音乐节目的导师都绰绰有余。
他选择了月亮,六便士会伤害他的月亮,所以他尽可能的离商业,远一些,愤怒到极致的时候,只能去烧汽车。
但当年听黑豹的人,却愈发的尊敬他了。
所以,关于月亮与六便士,你是如何选择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