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秋水》篇中有一则寓言。
惠子在梁国做宰相,庄子前往看望他。
有人对惠子说:“庄子来梁国是想取代你做梁国的宰相。”
于是,惠子感到恐慌,在都城内搜寻庄子,搜了三天三夜。
庄子去看他,对他说:“南方有一种鸟,叫鹓鶵(yuan chu),你知道吗?
鹓鶵从南海出发,飞到北海,不是梧桐树它不会栖息,不是竹子的果实它不吃,不是甘美的泉水它不饮。
有一只猫头鹰找到一只腐烂的老鼠,这时,鹓鶵恰好飞过,那猫头鹰仰起头,发出一声怒吼:‘嚇!’
如今你也想用你的梁国来嚇我吗?”
惠施这里是以己之心,度庄子之腹,他自己看重宰相之位,便以为庄子也是如此,殊不知,在庄子看来,那宰相之位如同那腐烂的老鼠一般。
以己度人,其实是自我投射,你以为别人想要的,其实是你自己想要的。
这种思维在与他人交往上有时候是错位的,但是用在自我认识上却无比恰当、吻合。
不过,想要在此实现自我认识,就得先让自己有这个意识,就是在你以己度人的时候,你能下意识地知道,这便是你自己。
要不然,你只会在与他人发生错位的同时自我迷失,既无法了解他人,也无法了解自己。
就好像很多时候,我在看到那些骂《红楼梦》里的人物角色的人时,我便知道他们既不了解《红楼梦》,也不了解自己。
以己度人而不自知,有恶意而无悲悯。
当我们看问题不再只停留在表面,而是更全面一些,更深刻一下,那么,我们便会发现很多事情是我们无法控制和选择的,只能无奈地接受,那么这时候,我们便会多一些悲悯,少一些恶意的揣度。
如果只能看到表面,那么,也就只能活在表面。
再说一个关于王阳明的小故事。
有一天,王阳明和他的弟子们去游山。
一个弟子指着山中的花树,问道:“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
王阳明回答道:“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这便是阳明先生的“心外无物”,你的心是怎么样的,你看到的便是怎么样的。
一切唯心造,万境随心转。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