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改变有时如此之难!

改变有时如此之难!

作者: 家诚属性 | 来源:发表于2022-01-19 21:06 被阅读0次

    写这篇文章的初衷……

    找到价值观趋同的伙伴,更重要的是让和我有相似经历的人,能够改变自己突破自己,也让更多人找到同行者和精神寄托。

    在读高中的时候,经常性地熬夜,迟到,也懒得动脑,那时候对这种事已经习以为常,身上也有一大堆坏习惯,当时根本没有脑力去思考某个习惯会造成的长期后果。

    也许冥冥中自有安排,在某一天搜索了自身问题的源头,搜索引擎说是抑郁症,对,你没看错,而我也就给自己定了一个症状(抑郁症),知道问题并不能改变什么,不懂问题根源在哪里,只会加倍痛苦。

    高中时,曾经因为焦虑患上抑郁症,对所有事情都不感兴趣,只是活在自己的理想国中,无法逃离。这个时代存在着的,我一样都逃不开。随之而来的坏习惯:熬夜,拖延,懒床,游戏瘾,更是直接把生活弄到一团糟,仿佛自己根本不是自己的主人一般,只有被生活推着身体走的躯壳,内在的灵魂去哪里了……

    你看我的坏习惯或者说是,个人问题竟然这么多,内耗,焦虑,抑郁,熬夜,懒床,拖延,游戏瘾,手机瘾。

    在书上看到一句话,每个人的坏习惯都是当下最好的解决方案,因为已经想不出还有其他更好的解决方案来。

    我是怎么找到问题的根源并一一解决的呢。

    通过学习明白了习惯是不能被改变的,只能被代替。

    内耗

    内耗是从外在到内在的心理崩溃过程,个体对他人的依赖程度越高,关系越容易陷入内耗。明明一天什么没干,却累得跟狗一样。这种行为会耗损你对生活的期望值,更甚至你对于整个人生都没意义,明明身体能量该花在正确的事情上,却通通去安抚情绪...

    我明明想做好一件事,但控制不了我的大脑,让它发出指令,仿佛这个大脑不是自己的,现实中只是被束缚的一个机器人而已...

    当时我的情绪管控能力,属于非常蠢的,基本就是事情发生,到直接反应,根本不会有一个空间让我去思考,这个直接回应对于我来说是好,还是坏……(答案显而易见)

    社恐

    高中时,因为抑郁症导致的社恐,上学一向都是独来独往,内心是渴望跟别人交朋友的,我意识不到问题在于身体不够健康,因为身体不健康,再加上错误的自身认知,我觉得自己心理上有病不配跟别人做朋友。明明想跟别人交朋友,却被身体不健康导致的心理阴霾挥之不去。

    纠结

    从学校走入到社会,根本上的问题却没有改变,只是换了一种场景继续内耗。晚上熬夜不想睡觉,早上懒床不想去上班,内心总有一个声音:今天请假吧,整天在纠结该不该起床,想变得更好,却被内耗这只怪兽托着疲惫的身体走路...

    上班总是很累,没有精力去做事,我知道肯定有熬夜的外在原因,可是一直找不到内在原因,我需要有意识地去改变现在的心理状态,清楚哪种情绪是我的朋友,谁又是敌人。情绪没有好坏之分,都是一种善意的提醒,让我回到正确的方向。要是之前谁跟我说,我可以控制好自身的情绪反应,我会迫不及待地杠他,可改变就这么发生了...

    冥想

    每个人的人生总会有一些不定时的突破,因为我之前在学习冥想尝试解决问题,冥想让我获得安宁,能平静下来,专心去做事,减少自我批判。事实上对自我的批判解决不了问题,只会让问题越来越糟糕。

    花了3年时间才走出抑郁的情绪黑洞吞噬,这种情绪最可怕之处,它会一点点吞噬你对生活的期待,吞噬完就直接把你丢到垃圾桶里,彷佛我根本不是自己的主人一般,只是被大脑控制的奴隶而已。

    正念

    初识正念,用了7天的时间,了解完正念是什么,如何在生活中保持正念,我们需要知道的情绪黑洞有哪些。原来我可以成为理想中的自己,能管控好自身的情绪。

    抑郁症差不多就是你想好好活着,但你的大脑不允许,它整天在大脑搜索那些跟过去有问题的影像记忆,就是要告诉你:你不配拥有任何想要的生活。就这样成为我的奴隶吧....

    在社会打拼3年后,学会了如何走出抑郁症。但大问题也随之而来,经常性地焦虑跟无助,那种感觉就像你把生活决定权,交给了一个完全陌生人,让它来指导你的行为模式。整个社会都在进行焦虑投射,没有人可以幸免于难。

    生活

    一次偶然的机会,在百度上看到一句话:遇到困难就是进步,如果没有遇到困难,只能证明你在原地踏步,我开始找到打开新世界的门。

    我学着用这句话,去回忆我过去的生活。如果我没有解决抑郁症就不会出现新的问题,也就不存在焦虑。焦虑的发生,是提醒我现在的生活方式是有一定问题的,因为不管我焦虑不焦虑,问题都在,焦虑本身解决不了任何问题,只有我去做了这件我认为自己害怕的事情,我才会获得根本性的成长。

    直到遇见一个心理健康公益组织,我终于知道了问题源头在哪里,得知其然,才能知其所以然。

    阿德勒说决定我们自身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赋予经历的意义。

    多做正确并且对的事情,错误就消失了。错误会存在的原因是因为你没有一个正确的好习惯跟看待问题的角度。

    心理疾病的频繁发生是我身体太差给出的提醒,当我身体健康,我觉得一切经历都是有价值,可当我身体不佳,我觉得一切经历都没意思。

    知道问题根源所在,我开始尝试培养自己的朋友:好习惯,从早起到早睡,再从阅读到应用知识,不断优化,并且在培养自己的知识体系。

    说到好习惯,我之前有分享过戒懒专题……

    (https://shimo.im/docs/Wgc6DhtGRPtxvdYr/read)

    睡眠

    而早睡早起,帮我改善了熬夜懒床的毛病,

    《斯坦福高效睡眠法》这本书讲述了睡眠应该是身体跟神经的共同休息,不能单独做好一方面的事情,那样会导致睡眠质量减半,虽然睡了那么久,可还是没有精神。原文:最佳的睡眠与“量”无关,只有在大脑、身体、神经都处于最佳状态时,才能真正实现的高质量睡眠。判断睡眠好不好的前提是第二天的精神状态。

    我也从中总结出了自己的一些心的体会。

    手机瘾

    2015年腾讯官方宣布王者荣耀同时在线人数突破100万。2020年抖音官方宣布日活跃达到6个亿,运营商们对手机应用程序的开发,达到极致。

    应用程序里面包含了心理学,脑科学,引导用户做出决策的按钮:让你看到目标,如何实现目标的步骤,还有打怪的及时反馈条,可是生活并不会给我这些提醒,需要自己去独立寻找啊...

    我闲暇或忙碌的时候都在寻找奶头乐的路上,之前是王者荣耀,现在是抖音,只要你没有找到关键问题所在,你就是游戏运营商免费的日活跃指标,在他们看来,用户只是一串串数据罢了。

    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中的一句话:毁掉我们的不是我们所憎恨的东西,而恰恰是我们所热爱的东西,值得我们反思。

    我思索许久,手机到底是我们的朋友还是敌人呢。

    简而言之,你把它当成工具就是朋友,但认为只是玩具,可能就变成敌人了。

    获得掌控感

    一次偶然的机会,遇到了滴答清单这个APP,感觉生活突然间变了,我居然有这么多事情做。

    滴答清单是一个GTD软件,GTD就是Getting Things Done的缩写,翻译过来就是“把事情处理完”,是一个管理时间的方案。那么滴答清单就是这个方案的可执行应用程序。

    我之前学习时间管理,以为就是把事情做完而已。也导致自己做了那么多事,好像并没有解决实际问题。

    没用滴答清单前是个废柴,不知道每天要干些什么。生活处在一种崩溃的状态,甚至不知道早上该懒床还是立即起床。使用之后居然发现,我一天天居然有这么多事情要做,我的掌控感居然可以这么强。

    哲学家泰戈尔说:我们完全误解了这个世界,却以为世界欺骗了我们。尝试把手机当成工具来对待,你会发现一个不一样的视角。

    阅读

    阅读,我会根据自己现实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去阅读。

    本来不想公布这种读书方法,我以为对我来说,这种方法只适合自己,身边有个朋友,一直苦恼于所看的书被他忘得一干二净,仿佛读书这种方式一点用都没有,我尝试把这种方法推荐给他,发现对他也受用。

    我们以往的读书方法本身会不会有一定的问题存在,一本书真的要完整看完吗,我可不可以只看其中我所需要的章节,然后去实际解决生活中的难题。我们身上有些自己都不知道的盲点象限,只有别人才能看得见。读书的最终目的是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难题,你记得越多,也不可能被大脑消化,大脑这种高级东西,它能记住的只有清晰的概念跟行动上的细节。读一本书,根本不会系统化地改变一个人。真正能改变一个人是他对读书这件事的反思跟复盘,然后总结出来的思维方式。

    我们初中到大学一直被灌输一个理念:能记忆这么多东西,你才能算真正地学习了,可是记忆又有什么用呢,从初中是小学字典,再从大学变成了新华字典,它们只是增加了你的信息量,只要你没有进一步对这些信息进行处理,它们就永远只是碎片。我们也只是多了点信息,但知识这东西需要变成一个面,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难题。就像王者荣耀这款游戏,场景有3条路,分别对应着知识中的闭环中的输入,思考跟输出,如果你只盯着一个路,会让你的视野完全被局限,跟同龄人一样被困在这个时代,还认为这就是努力......

    《论语》中有句话让我思考了许久,学而时习之!学习目的如果不是应用知识,只是记忆,你的大脑会越来越臃肿。

    那如何才算应用知识呢,比如我最近心情不好,那么我就去看情绪管理的书籍,带着问题去选择看什么类型的书籍。选了一本《情绪急救》,先看下目录,然后再根据自己问题去找相应的章节,你不需要整本书都看完,然后才去使用这个知识。最后通过问题的解决结果来判断这个方法适不适合你,这叫有效学习。

    我也是从每天看5分钟的书,到每天可以看一小时书籍都不厌烦,从看书就忘到可运用到生活中解决生活中的难题,不断看到自己的进步,这些都需要积累,需要你经历这个不可逾越的过程,才能慢慢成长为理想中的自己。

    而巧合下,我读了《被讨厌的勇气》懂得了生活中一切经历都是善意的提醒,让我从错误中回来。尝试运用阿德勒心理学的知识,去解决我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阿德勒说决定我们自身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赋予经历的意义。

    瞬间击碎了我的认知。事件不重要,重要的永远是你对事件的解释,一件事根本没有它自身的定义,认知的主体也不能独立客体单独存在。现在觉得坏的事情,可能在某个阶段会变成我内在的财富。

    身体健康之后,社恐也突然间消失无踪。从一个过分在乎他人想法的人,到专心做好自己的事,因为每个人最在意的只有自己,内心也只想着我可以帮助他人什么,而不是我该如何解决社恐,尝试跟自己和解的感觉超爽。

    真正做到阿德勒所说的课题分离,我对你好,跟你无关。也是阿德勒心理学,让我彻底从长达6年的感情漩涡中走出来,对一个用情至深而用心付出的人来说,失恋绝对算是非常痛苦的一件事。

    这之后我做事不再希求别人关注或奖励,这是我的自主课题,有奖励是好事,没奖励也开心。就像那句话,外部的荣耀都是身外之物,内心的安宁才是真正的财富。

    我开始不断去思考问题的本质,我为什么会拖延,导致我拖延的因素有哪些,我可以提前避免掉吗。尝试问了这个问题,就这样突然间找到开启大脑钥匙中的锁,意识到自己现在的无知就是成长的开端啊!

    芒格大叔的逆向思考太让我震惊了,如果我想明年的今天还是保持现状,那么我可以继续拖延,现在让我们回到现实生活中去解决拖延症这个问题,我们所读的书籍只是学习闭环的其中一个而已。

    闭环:输入-思考-输出,真正重要的永远是你对该知识的重新构建关系和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假如脱离后面两个关键,知识就像大风大雨中的帆船,随时准备着翻车。

    给生活打补丁

    什么叫重新构建关系,我们可以想下你所看的这本书对你来说有什么用,是现在可以用的知识,还是未来才会用到的?我们需要带着问题去书中搜索我们所预测的解决方案,生活中让你变优秀的关键节点永远在于你对该事件的深度反思跟复盘。

    有段时间,经常会思考人明明是理性的动物,却会做出一大堆不利于自身健康的行为,比如:抽烟,喝酒,熬夜,一个有脑子的人根本就做不出这些行为,这些行为的本身就是百害而无一利啊,直到我读完《洞见》这本书,《为什么佛学是真的》简体中文版,碰巧打开了程序员眼中的世界,意识到自己曾经是多么地无知。

    生活和工作就像无限加载的应用程序,会染上病毒,也需要随时打补丁,我们所生活着的这个世界完全是由无序的模块组合存在的。

    如果一个人总在生活中追求确定性,毫无疑问,他会完全拥有佛学所说的"贪嗔痴",整天贪求确定性的生活,但生活不可能完全是确定性的,这也导致了嗔的发生,最后对自己失去信心。就像一个刚在戒烟初期的人,不可能万事如意,他一定会误入之前的吸烟环境,一个人总是想如何解决当下的问题,而不是逃离所有的当下,想办法解决难题,这是创造选择,获得掌控感的前提

    完美主义是一种病毒代码,它会残害一个人做事的能力,人只要做事就会错,错了才能修改迭代。

    抑郁症是因为加载了病毒的代码程序所导致的问题,正常操作不应该是卸载掉旧的应用程序,加载新的应用程序吗,要是这么简单就好了,生活远比我们想象的要难。

    人的非理性决策超乎自己的想象,人会为了一年前所说错的话后悔到今天,却不会珍惜此刻在你眼前的这朵花,痛苦来自过去,焦虑来自未来,真正的快乐来自于活在当下:感觉面前这朵花的花香跟颜色,这也就是佛学所说的: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如果你此刻没有把注意力放在这朵花上,你也不能做好工作。

    接纳自己有心理疾病的旧程序,先卸载旧程序,重新安排自己的生活模式,知道自己要不断调试这个程序,直到心里健康,这才是一个理性的人该做的事情。

    你以为的黑色,可能在别人眼里是绿色的,就像同一个女性在不同人眼里是不同的解释,在他弟弟眼里是凤姐,在他男友是可爱的小女孩,在同事眼里是眼中钉,我们身处所处的世界是我们主观解释而成的,并不是客观事实。就像我曾经以为患了抑郁症,觉得人生就没希望了,可当我走出去,我居然可以帮助相同的彼此,看待问题的角度变了,世界就变得美好了。

    那问题来了,一个人为什么要拥有程序员的视角,可以代表他还在成长,他知道世界不是自己眼中那样,能够客观地看待世界跟自己的链接。

    只有你才知道什么是生活中的病毒,什么行为会影响你的理性决策,直接去避免,你才能成为你生命中的主人。

    我是家诚,期望跟你的下一次相遇,往后的日子在陪你不断进步。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改变有时如此之难!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wqdh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