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丧偶式养育”,抱怨那些当父亲的人,要么忙于工作,要么耽于玩乐,在家庭生活尤其是教养孩子上面,在和不在一个样。照顾孩子几乎变成了妈妈一个人背负的重任。
2
“他随便……”
“他在不在,反正都一个样。”
“爱来不来……”
“你以为男人有多重要啊!”
正是这些句子,制造和维持了很多“丧偶式养育”。这就是抱怨背后的问题所在:一方面抱怨对方没有存在感;一方面又拒绝看到对方的存在,甚至不愿意坚持让对方留下来,反倒挥挥手送他离开。
以至于我们已经分不清:
究竟是他们的远离导致了她们的抱怨呢,还是她们的抱怨导致了他们无法回归?
3
父亲的“不存在感”表达的是什么?
或许爸爸是在表达:“事情哪有那么严重,不值得每个人都扑上去。”这在某种意义上引入了一种轻松的立场,避免火上浇油。
或许爸爸是在表达“我的意见根本得不到你们的认可,我不如躲远一点儿”。这是在暗示他对养育有不同的想法。
或许爸爸是在表达(在孩子看来)“我不喜欢你们,你们的生活方式我不赞成”。这种情况下,他的存在为家庭增添了一个无形的监督者。
也有可能,爸爸表达的只是:“养孩子的事我不懂,我只管好好工作,给你们多挣钱就好。”这也是一个重要的立场,告诉这个家庭,他并不擅长情感的沟通,但他可以负责提供物质上的保障(也许在他看来,那才是支撑一个家庭的基础)。
像一些不懂行的咨询师(业内戏称为“居委会阿姨”),会站在妈妈的立场上,把矛头对准爸爸:“真是的,看你老婆多不容易!你怎么就不能多帮她一点儿呢?”
——这种话怎么可能有用?这只不过是变成了妈妈的外援,共同指责爸爸,强化了他“不作为”的标签,越发把他推远,让他出局。
4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常常看到,爸爸正是这样被全家人一点儿一点儿推开的。当爸爸说“下周我要出差”的时候,我会说:“那我们推迟一周,再下一周见面?”
妈妈比较性急,会说:“下周就我和孩子两个人过来吧!”
这时候不要急着答应。因为妈妈的潜台词是:爸爸来不来都无所谓。
我会说:“不行,全家每一个人都很重要。”
在我的坚持下,爸爸说:“我用视频远程参与,可以吗?”
当然可以啊!问题解决。
在外人看来,这本来是很简单的事,只要稍微商量一下就会有办法。但妈妈往往错过了商量的空间,她们的习惯是顺水推舟:你忙,那你忙去吧,反正你也不重要。
有趣的是,她们同时又在抱怨:“爸爸参与得太少了!”
只差一点点,她险些又制造了一个证据。
如果只是想抱怨男人,就告诉自己(也告诉他):他不重要,没有也行。
但如果真的想让他多参与一点儿,就必须承认:他很重要,没有他不行。
选自《难道一切都是我的错吗?……》作者:李松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