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籍华人作家Amy Tan,谭恩美。看过她在TED关于创造力的演讲,风趣幽默。谭恩美本人有着外国人眼中“极具东方特质”的长相。高颧骨,丹凤眼,不美丽但是透着俏皮,一个很讨喜的老太太。
《喜福会》是在看完以后才知道是她的处女作,由此联想可以理解为什么文中处处透露着个人经历的影子。书里的四个女儿,每人身上都藏着一个Amy。而女儿的母亲们,每个人都代表一位典型中国女子。
从“矛盾”到“融合”,从“破碎”到“圆满”
如果说西方读者在阅读时,比较会被文中神秘莫测的东方“异”文化吸引(麻将,风水,嫦娥的传说以及各种古老的中式传统),中国读者则会更多地与文中体现出来的“矛盾”产生共鸣。这种“矛盾”,由年龄,地点,历史和文化的改变产生,如同一个巨大的漩涡,包裹着文中所有女子。
四个在清末至民国年间成长起来的女人,接受各种传统中式教育和安排(缠足,童养媳,被嫁给年龄不登对的男子),经历了战乱的波折,最终需要在美国站稳脚跟。她们各有不同遭遇,有人丢失了孩子,有人丢失了名姓,相同的是内心都怀揣一份属于遥远东方的秘密。
因着这些秘密,她们或告诫,或强制干预她们的女儿,只为不让女儿们重蹈覆辙,尝她们尝过的苦。这是典型的中式家庭教育,无论是被强迫学习钢琴的吴精美,还是因展现象棋天赋后被施加过多期望的韦弗莱,被过分保护的丽娜,一直觉得被挑剔的罗丝。每个中国读者都能在这四个女儿身上找到童年和母亲相处的影子。
吴精美曾经讨厌母亲,因为觉得她被强迫做了自己不喜欢的事情。韦弗莱讨厌母亲,因为无法忍受她对自己超乎预期的期待。丽娜讨厌母亲,因为觉得母亲处处限制自己,毫无自由可言。罗丝讨厌母亲,因为觉得母亲小气又挑剔,仿佛自己做什么都是错误的。
这是中国年轻一代共同有过的经历,是我们每个人都曾经和母亲产生过的矛盾。然而,随着时光流逝,随着年龄渐长,这些矛盾背后的深意逐步被显示,如同四位母亲怀藏的秘密那般展现在读者面前。于是,矛盾朝着融合的方向靠去,不管是东方还是西方,不管是中国人还是美国人,母女终究是母女,每个女儿最终以各自的方式,寻到了这微妙关系里面的圆满。
学会爱自己,不要过分依赖男人
除了探讨文化教育的差异和母女关系,本书还强调了一个观点:女子应该学会爱自己,并不要依靠男人。江林多的故事是一个女子从自我觉醒到逃离命运的典型。林多自幼已成为别人的儿媳,柔顺有度,在婆家为了维护娘家颜面,做到了一个“好”儿媳应做的一切。而她心里始终明白自己是谁,要什么,因此当时机成熟,她聪明的离开了。而她也将这特质传给了女儿韦弗莱,使她成为一名坚强独立的女子。实际上,在四个女儿里,韦弗莱是最有主见的,或者说……是最霸道的?
与之形成对比的,是丽娜和罗丝的婚姻问题。两个人都过分依赖丈夫,无法在一段男女感情里获得平等地位。丽娜得忍受和丈夫看似公平的AA,而罗丝则在丈夫出轨要求离异后抑郁得要看心理医生。通过母亲和女儿视角的变换,谭恩美将一个女子为何应当拥有坚韧品质娓娓道来,并再次用母女的微妙连衔,指引女儿们走向通往自我觉醒的道路。
卡耐基专门为女性写过一本书《做灵魂有香气的女子》,指引女子如何活成自己想要的模样。其中最重要一点,便是自爱。自爱,是拥有爱自己的能力。是认识到自己值得被自己爱护。这包括拥有自尊,不随便轻贱自己,在他们面前保持自信,不随便贬低自己的价值。还包括温柔,宽和的心态,能正确看待自己和他人。是一本非常值得阅读的书籍。
落叶归根
最后,作者作为外籍华裔,书中也充斥着浓郁的“落叶归根”的思想。我想这应该也是所有出生在海外的二代移民共同的尴尬和困惑,外表上他们是白人,骨子里却承袭炎黄的血液。这困惑无解,并不随时代更迭而减弱。事实上,“二代,三代移民的身份归属感”这个问题迄今也没有人能完美解答。但在《喜福会》里,谭恩美已给出自己的答案。
结语
这是一本优秀的,以东西方文化矛盾为舞台,剖析母女关系的小说。叙述优雅细腻,具有很强真实性。非常适合女性阅读。作为母亲,或是作为女儿,都可以读一读这本书。这本书里有民国时期旧式风雅的味道,也有80年代美国恣肆的味道,有过来人回溯往事的味道,也有即将成为过来人的我们渐行渐悟的味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