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信》——模棱两可的社会歧视
利用间隙时间,读完了东野圭吾第四次入围直木奖的作品。突然让我不禁想要思考一个问题:那就是犯了罪的人(尤其是杀人犯)的家属遭受社会歧视是能够被接受的吗?
犯了罪的人固然可恶,可犯罪者的家属却是无辜的,可他们却要承受是"罪人"的亲属,而倍受社会冷遇。他们或许会被学校,邻居瞧不起,或许会被社会群体排斥,当成异类,或许会在找工作中一次次被拒,又或许会在爱情中尝尽痛苦。于是,他们无形中背上了一个沉重的包袱,无法抬起头来,无法坚强的生活。社会歧视逐渐蔓延在他的周围,坚强的人或许还能活着,软弱内向的人很可能走进无尽的深渊。
或许,我这样说有一些严重,或者夸大了。但也许在社会上,这样的现象是的确存在的,而且绝对是种普遍现象,没有人想要和罪恶的人或事沾上任何关系,虽然他们也明白犯罪者的家属没有错,但还是为了避免给自己惹上麻烦,而选择梳理,这是社会的人性,如此思考,也的确可以被理解。然而,在解读《信》的过程中,我先是认为东野圭吾先生只不过是在揭露社会人性对犯罪家属歧视的这一冷酷的社会现象,为此,我还深深地感叹人性的世态炎凉。只不过,在最后,我意识到,东野先生的语意双关,他不仅要表现这样的现象,同时也是对犯罪者的一种思考。也许,这样的社会歧视也不能完全被人所诟病,因为犯罪者造成的罪恶,给受害者极其家属造成了极大的伤害,这种伤害是无法愈合的。一般人根本无法接受这样的伤疤,于是,定义为这样的社会歧视,是对犯罪者最严重的惩罚,告诉他们,因为你们的行为,让你们的家属遭受到了更大的伤害,不是心理的,却是精神上永恒的痛苦,犯罪者最爱的人,也要遭受冷遇,来自社会的排斥,这就是对犯罪者最大的惩戒。
然而,这样的惩戒有结束吗?无论是对受害人来说,还是对受害人的亲属来说,还是犯罪者来说,还是对犯罪者的亲属来说呢?如果没有放下,或许,永远的都是漫长的爱恨纠结,于是,因为一件错误而无法弥补的事情,永久的为一些无辜的人,也蒙上了黑色的面纱,从此生活在黑暗与痛苦里。
这样的社会歧视,真无定论。感谢拜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