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是女人,有形形色色的活法。有的精致,有的随意,有的不拘小节,有的顺其自然……由于成长环境、所受教育、性格等因素,行成了内向、保守、传统与谨慎的个性。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丰富,在岁月的磨练中,个性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如今的自己,热情随和、包容大度、善解人意。
作为女人,而且临近花甲之年,生活方式简单,甚至粗枝大叶。经常自嘲既不是大家闺秀,也不归小家碧玉,平民百姓出身,一日三餐吃饱穿暖就算好日子。
2017年春天以后,随着外孙女的上世,我的生活不知不觉被统战、被侵入、被演变。放慢思维,发现自己的生活与女儿的节奏越来越合拍,我们的核心就是一个人--高好好。
生活细节的所有改变,都与高好好的成长密不可分。首先是对传统养儿的颠覆。初为人母时,每一个管娃动作都得母亲真传。用旧被单做尿布、用纸擦屁屁、端着孩子大小便、用小枕头、穿别人家孩子的旧衣服等等,孩子个个结结实实。现在女儿有了孩子,不是听自己这个当妈的,而是听女儿的,女儿说听网上的或听专家的。
可惜啊,过去没有网络,没有专家,既不备孕,也没有那么多讲究。娃娃大小便都用尿不湿,不要端,以防将来肛瘘什么的。
孩子吃喝更是讲究。有钱没钱,都喝外国奶粉。德国、澳洲、美国、新西兰等,母乳不易,再娇贵也吃不了几天妈妈的奶水,远远没有过去孩子幸福。三岁前,油、糖、盐等严控。牙还没有长齐都要开始刷,比我提前十五年。开始刷牙始于上高中住宿,其他同学刷牙,自己不刷不行。如果像外孙早早把牙刷,如今牙齿也不会这么糟糕。
慢慢适应生活细节的要求,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包括自己和穿戴与饮食,由简单粗糙逐渐变得细致精致。
对穿戴的要求,褪去正式因素,优衣库类一件件挂进衣柜。以往所谓的牌子衣服,从一线到二线,再下线,最后打包捐送。衣服用料、款式与颜色,不能说彻底革命,也到了转型一步。一次分享聚会,一个老同事竟直呼不认识鄙人啦。不因为不上班,不因为赶时尚,只要穿着抱娃娃方便,就选择哪种服饰。就是这样单纯的想法,竟然越发有了女人味。
做饭的方式朝着环保养生的方向努力。一改过去凑合吃饱的不负责做法。选料讲究营养丰富、平衡。不喜欢的蔬菜水果慢慢成为案上佳肴。主食变化多端,鱼肉、虾肉、牛肉饺子、包子、饼等都成为家常便饭。每天早上的拌菜也成为外孙女的最爱。三岁时,问她喜欢吃什么,张口就是一串串拌菜、土豆丝、木耳、排骨……吃饭是保障身体健康的基础,饭菜讲究色香味,更讲究营养丰富与平衡。孩子从小就不要出现偏食,比如不吃姜葱蒜,不吃香菜、芹菜等,想些办法让他们接受,这样就减少许多因偏食造成的不必要的麻烦。
从困苦年代过来的人,茶饭做得比较粗糙。如不注意刀功,不注意食物色彩、形状、营养成分等。有了小外孙之后,跟着月嫂学管孩子,学做饭菜,学买水果等,陷入改头换面状态。若不是一位作家女友到家用餐,用“精致”夸赞自己,进步的结果实在没有得到见证。
无需等好好宝宝说声感谢,自己先表达出对宝宝的感谢。人改变生活,生活也改变人。但愿我们的生活都变得精致,变得合理,变得安全。思来想去,还是要谢谢好好宝宝。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