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金泽香
关于阅读与爱上诗歌,我经历了一个自我挖掘的过程,可聊一二。
平时,我与大家一样,成天为工作生活奔忙,静下心读书算奢侈之事。好不容易熬到假期,要么陪家人要么处理其他事务,分配到看书的时间少之又少。一方面想看书,惜心有余而力不足;一方面眼见精神粮仓粒米束薪,禁不住焦虑。
怎么办呢?有一段时间,我听从利用碎片化时间阅读的方法,有空就刷微博和其他网络平台,试图缓解阅读少的焦虑。最后焦虑不仅未得到缓解,可想见的是,原本想打捞值得一品或留存的东西,一收网尽是七零八碎,还得左右分辨剔除。也就是说,碎片化阅读并未给我带来良好的阅读体验,至多解决了获取资讯的需求,与内心渴盼充实精神粮仓的愿景距离不小。
关于读书的目的,英国哲学家培根在《论学问》一文已讲得十分详细:读书是为了自娱的幽居养静或增长才学辞令还是为了审查事理。出发点不同,决定着选择的不同。以我为例,我读书多属自娱的幽居养静,也可理解为个人爱好而读,再缩小阅读的范围,我个人对文学艺术类比较感兴趣。接着,我再结合自己的时间,忙时连轴转,顶多上下班间隙有一两个小时的空闲,此零散的时间适宜于看短篇散文、小小说和诗歌,买实体书也好,在网上看电子书也罢,都是不错的选择。
三类体裁逐一看罢,经一段时间的尝试,我又发现,对于像我这种工作压力大,时常身心俱疲的人来说,阅读应起到缓解紧绷情绪的作用,最好有给心灵按摩的阅读体验。那么,如此说来,以节奏快见长的小说并不优于散文和诗歌。再者,当处理完一天事务,能不再动脑是最好,假若能在休息的意识下闲散读上几页,还能随时读进去,堪称完美。两相对比,诗歌胜出。摸清方向后,我着意买了些诗集和关注知名的诗歌公众号。毫不夸张地说,得空时,闲翻几页诗,它带来的抚慰叫人惊喜。一页纸几段或几行,寥寥字句,贞静的排列,那些诗句美得像花朵上晶莹的露珠,盈盈而立,或动或静,简朴形态之下,美得不可方物;又如玉器,温润泛光,不灼目耀眼却直指内心,整个人仿佛由内而外被它照亮。
不信?看看它们多美——
顾城《我会像青草一样呼吸》:“像三月的风扑击明亮的草垛/春天在每个夜晚数她的花朵”
蓝蓝《无题》:“嘘,别说话回答便是要求/梧桐叶不必回答风槐花也不必回答甲虫/呵,我的四周一片喧嚣你们从不管这些:你们盛开。你们凋零。”
谢荣胜《山行:祁连布尔智草原》:“两粒蝌蚪眼睛盛着青色山冈、灌木丛、松林、马莲、杜鹃/清澈明亮少年留下我的影子/滑腻青苔,摸透此刻的心思”
张定浩《莫扎特第23号钢琴协奏曲》:“只有在音乐中,一切凄楚与痛苦/才是被允许的,尤其/只有在莫扎特的音乐中。”
苇岸《大地上的事》:“三月,羔羊也会大胆/世界温和,大道光明,石头善良。”
……
由寻找适宜的读物到喜爱诗歌,读诗成了我每天的小快乐。与此同时,这点小快乐让我萌生出分享的念头,遂在微博注册账号,以荐读的形式分享诗人诗作,至今该微博月点击量达100多万。曾有人找我发布广告,均被拒绝,这与高不高尚无关,只因它是纯净的诗歌之地,理当盛放纯粹的诗意。
虽然我于平时也写点闲文杂谈,写诗甚少,不是难以下笔,而是不敢。盖因近乡情怯,越珍视越拘谨,越不敢动笔造次,唯恐轻薄了它。诗歌在我心里,有一种近乎神圣的光辉,当代那些甘愿守着寂寞诗园,日复一日笔耕不辍的诗人,值得敬佩。我们常听说某某网文月赚几万,某某小说家书籍畅销,显少有某些诗歌集子大火,广为传阅。发自内心,我希望大家多读诗,读好诗,多多支持诗人。与支持多数者相比,我们更应该为少数派发声,不管出于什么目的。
今年年初,听闻正处于好年华的诗人江一郎因病离逝,想起去年读他诗歌的欣喜之情,顿生怅惋。同样因病而逝的当代诗人,知名的如张枣,不知名的如钟放,还有更多郑重绽放又悄然湮灭的诗者。他们留下的诗句“只要想起一生中后悔的事梅花便落了下来”“来世我还要做人,记住自己的名字/记住大城市的灯火和此刻/难以表达的寂静”,这些美好的诗句,因诗人的离去成了孤儿,成了失去父亲的遗孤。
作为告慰诗人最好的方式,在这个阅读功利的时代,我们当不负承托,闲时读读诗,让诗歌或寂寞又美好地继续生长、流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