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素养生成夯实课堂表达
——特级教师张齐华“等值分数”教学片段赏析
2022年4月21日,教育部印发语文、数学、英语等16门学科2022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本次课程标准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聚焦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数学课程核心素养聚焦在“三会”上: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小学阶段,核心素养主要表现为11个关键词。
为了探讨与实践“核心素养”导向下的数学课堂教学,特级教师张齐华就苏教版三年级数学《等值分数》为大家执教了一节示范课。本节课是在学习了分数单位基础之上的一节概念理解课,要让学生完全理解尤其是要表达清楚还是有一些困难的。本节课张齐华老师从现实情境导入(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最后又回到现实问题(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的框架设计堪称一绝,但课堂主体始终围绕等值分数本质层层递进,充分引导学生经历思维训练与语言表达,使得几何直观、推理意识等核心素养在学生脑海中进行浸润与生成,更是令一线教师折服。现就课堂若干片段呈现与赏析如下。
【赏析】在多数老师眼里,通过几何直观可以轻易辨别出个饼和个饼是相等的。但张老师更在于对“为什么”的探究与理解。学习不仅在于知其然,更在于知其所以然。张老师首先设计活动环节,让学生动手折一折,真切地感受到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其次指名学生上台边折边说,促使学生眼到、手到、心到、口到的良好学习习惯与方式的养成,尤其是极大程度地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的训练与发展;然后有意识地引导全班学生用手进行比划,力求与老师思维同步,从而提高课堂效益;最后是引导学生对本方法进行归纳与板书,让学生感受思维过程。在这些过程中,学生获得了对数学知识的感性认识与具体经验,经历了思维过程,促进了语言表达。
【赏析】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是老师们需要提倡的,是发展学生数学思维的重要途径,是培植学生热爱数学情感的重要策略,更是激发学生挑战自我获取幸福感的重要载体。本片段中生2的“算”的方法比较抽象,也难以表述,张老师避难就易,通过生3的演绎,可谓巧夺天工。当生3用“藏线”的方法进行理解的时候,张老师毫不吝啬评价以“妙”,从而激发了学生了数学灵感。一句“既然……那么……”的引导,“添线”的方法水到渠成、呼之即出。不仅如此,学生表达欲望得到了最大的呵护与激发。生3欲罢不能,竟然,从直观飞跃到了抽象,借助“1的一半”将和相等的问题轻而易举解决了。“看来这小伙子得不到两波掌声他是不肯离去的”一句评价,足以让学生幸福无比。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老师是引导者,被张老师演绎得淋漓尽致。
【赏析】本环节是对前一环节的巩固与强化。在教学策略上,首先是让学生感悟通过添线的方式建立2→4和1→2的对应关系;其次在过程上通过生4、生5和全班同学的表达强化学生对“分”的方法的思维过程的理解;再次通过填空方式的固定句式的应用为学生建构一种思维模型,既为“分”的思维方式找到表述范式,也为后续“合”的思维方式埋下伏笔。这种思维模型的建构,让抽象的思维有了具象的表达,让思维与表达具备了可操作性,拥有了可视感。至此,学生对和相等的问题,已经由直观、感性的感受上升到了抽象、理性的认识。
【赏析】张老师前面花了不少时间和精力带领学生理清了“比”的方法和“分”的方法。无论是思维理解还是语言表达都训练充分,磨刀不误砍柴工,反复课堂表达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与自信,为后续学习助长了勇气,固定句式建构铺就了思维高速轨道,为后续学习能力迁移夯实了基础。本环节中,只是一个肢体语言便引出了对“合”的领悟,一句“敢不敢接受挑战”激发了同仇敌忾的勇气。事实证明,学生对“合”的理解一点就会,基于固定句式模型的语言表达也是张口就来。从左看是分,从右看合,“我得等于你,你也得等于我”,彻底“擦”去了等号上的问号,“等值分数”真正成为了学生知识谱系中的一员。同时学生在这一系列思维过程中切实体验到了数学求真与验证精神。
以上四个片段为张齐华老师《等值分数》一课的前一半的主体内容,耗时18分钟。经过18分钟的思维训练和课堂表达,张老师从直观上——“比”的方法,从思维上——“分”和“合”的方法,从形式上——左等于右、右等于左,让学生对和相等从感性的认识上升到理性的理解,并进而理解了等值分数,为后续进一步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张老师的课堂始终指向核心素养,以课堂表达促进推理意识的形成,同时大力渗透了模型意识。此外,张老师自始至终对学生的鼓励、表扬、评价、引导极具亲和力和幸福感,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学生求知欲望和挑战自信,并适时擦出智慧的火花。张老师的课堂是幸福的课堂、智慧的课堂,对于他自己来说如此,对于学生更是如此。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