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初十。星期日。多云。
韩城文友宁永泉兄这几年把家乡的文物古迹不知翻来覆去拍了多少遍。他常发朋友圈,我常有一搭没一搭地看。之所以说有一搭没一搭,是因为有时忙就溜过去了,并不是所有的都看;还有就是有时看得很粗疏,并不是很认真地看;这就是有一搭没一搭的意思。虽然是有一搭没一搭,但每次都看得很高兴,也长了不少知识。这大概也是我能长期坚持有一搭没一搭却锲而不舍持之以恒关注他的朋友圈的缘由。
昨天,他又发了一组“国保单位、元代建筑、韩城紫云观三清殿”的照片,我照例是有一搭没一搭地看了,并未在意。后来,“状元府”的新主人、好朋友高小增打问“紫云观三清殿”在哪?老宁回说“普照寺”,却是引起了我的兴趣。
按照中国文化习惯,佛称寺,道称观。这个观字在汉语拼音里读四声,是有特殊指代、特殊意义的。一般来说,凡称寺的都是佛家资产,里面住着僧人;凡称观的都是道家资产,里面由道士打持。也就是说,各有各的地盘或曰栖息地,长期以来,已经习惯了就像泾水与渭水的关系,互不相涉,各自为安。但在韩城,这种情况却屡被打破。究其原因,并不是原来就这样,而是近些年保护搬迁所致。
“陕西文物最关中,关中文物最韩城。”韩城的文物古迹确实多,先人留下的遗产太丰富。在这么一块狭小尤其是平地稀缺的地方,要把这么多的文物古迹完好无缺地保护下来,确实也有些难为韩城人,但韩城人一直还是想法设法,做得很好。
记得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我在地区文化文物局做小职员时,经常跟着局长们下乡,那时他们就已经在讨论规划文物搬迁的事。我那时想不通,为什么不就地翻修保护,而一定要搬迁集中呢?现在看来,他们的眼光、他们的决策也许是正确得不能再正确了。
那时“司马迁祠”里面好像就搬迁进去几座大殿,也不知是佛寺还是道观。当然,司马迁肯定不是佛弟子,但到底属儒家还是道家,却也不好细说。
司马迁是韩城的文化大牌,地位像月亮;其余遍布韩原大地的文物古迹,则像璀璨的星星。群星围绕下的月亮才更加美丽。
我有时想,其实在韩城做官很容易,只要把这遍地的文物保护好、开发利用好,就功德无量了。但怎奈“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
杏花村里虽然没有家园,但却是地地道道的韩城人,然而对家乡人文历史的了解却少得可怜。今后回去,一定要拽上老宁这个活地图,多跑跑,多看看。
![](https://img.haomeiwen.com/i27999406/ff5b77a6579a45b9.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