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不要在学生面前承认错误,这其实是一个管理问题。既然是管理那就没有一个明确的答案,因为有时应该承认,有时却不应该。所以应当找到一个承认与不承认的边界。
这是一个真实的事件,一位老师上课迟到了,所以学生在教室里闹了起来。当老师到了教室里之后首先整顿纪律,然后解释迟到的原因。这位老师是这么说的,“我这次是故意迟到的,就是看看你们在没有老师的情况下会有什么样的表现,你们的表现让我非常失望。”我认为这样做是对的,虽然老师其实是说谎了,但是这样的效果远比直接承认错误要好。一方面他维护了老师的尊严,另一方面他也起到了整顿纪律的作用。
但是如果情况发生了变化,假设这位老师其实迟到的原因是送一位受伤的小朋友去医务室,那就应该要解释清楚。相信学生也一定会理解老师的。这也是我看到的一个例子。由此我提出一个假说:要不要在学生面前承认错误的边界在于错误的原因是否出于意外因素。上面的两个例子也确实印证了我的假说。
但是我也找到了假说的反例,那就是其实很多时候就算是意外因素教师也不解释。上面送小朋友去医务室的那种情况,很多老师也都是不解释的,甚至不解释的老师反而更多。这就完全推翻了我的假说。所以我觉得应该更加深入的研究承认错误的所产生的后果。
老师其实也是一种需要演技的职业,老师在教室里上课的时候是一种样子,回到办公室就是另一种样子。很多老师为了管理方便就在学生面前表演出一副严厉的样子,这是有必要的,所以尽管是意外因素,道歉也会削弱老师长期维持的形象。而有些老师并没有表演出一副严师的形象所以刻意勇于承认错误。所以是否道歉还要看老师过去经营的形象。
总结一下,是否道歉要看两个方面,假说一:错误的原因是否出于意外因素,如果不是其实不用道歉,但是教师自己心中应该引以为戒,下不为例。假说二:就算是意外因素,也要看道歉是否会损害自己长期经营的教师形象。
我将上面的教师形象假说进行一般化,推广到管理者形象上。一个管理者也需要经营自己的管理形象,也是为了方便管理自己的手下。说到底管理者在管理中经营自己的形象,目的是为了让被自己管理的人有一个稳定的预期。而管理者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就要做哪些能够加深自身形象的事情,而不能做改变自身形象的事。但是如果其他条件发生变化,就不一样了,比如在学校中,领导干部通常也是老师,他们就通常需要建立两套形象。这就要非常注意了,因为有时候切换形象很可能会出问题。本学期在开会的时候,因为一些原因在教室里开教师例会,但是教室里还有学生自习。学生看到老师开会自然开小差,开会的领导就严厉批评了学生,但是又马上换了一副面孔给老师们开会。这样其实很不利于这位领导的形象建立,因为其实她吧学生面前的形象,和老师面前的形象都破坏了。所以有学生在现场的会只开了一次就再也没出现过了。
所以这种需要管理两种不同人群的管理者,就要尽可能避免频繁切换形象的情况。或者就要在管理不同人的时候都采取同一种形象。事实上现实生活中这两种管理者都存在,当然到底选择哪一种需要具体看个人的局限条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