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习录陈九川录》王阳明说:“尔那一点良知,是尔自家底准则。尔意念着处,他是便知是,非便知非,更瞒他一些不得。尔只不要欺他,实实落落依着他做去,善便存,恶便去。他这里何等稳当快乐。此便是格物的真诀,致知的实功。”因此,“致良知”就是良知自醒自觉,就是强调良知无时不在、无处不在,没有一毫隐瞒欺骗,人不可抱有任何侥幸心理为非作歹,从而强化人对良知的敬畏而约束自己。有了良知自觉自醒,邪念便无处隐身并被彻底融化。正如王阳明所说:“人若知这良知诀窍,随他多少邪思枉念,这里一觉,都自消融。真个是灵丹一粒,点铁成金。”因此,“致良知”对那些昧于良知、放逐良知而作恶多端之人具有强大的震慑作用,命令他们放弃蓄谋已久的恶行。
佛教说人要心存善念,你心中的善良会给你带来许多机会。抖音里经常有这样的小视频,一个人穿得很破烂,跑到菜市场去,看到那些卖菜的,说:您能不能借我十元钱?我的钱包丢了,一天没吃饭了。这时很多卖菜的都认为这肯定是个骗子,我自己都没钱,还要支持你?十个人当中可能一个掏钱的都没有,但也有心存善良的人,一个老人,自己的菜还没卖出去,依旧拿出十元钱来给小伙子。小伙子问他:你为什么肯拿钱给我?老人家说:你一个大小伙子,如果没有遇到困难是不会在街上乞讨的,每个人都要尊严的嘛,况且十元钱也不多,就算你不还也没关系,就算我做点善事,积点德了。
小伙子很感动,说:老人家,我其实是在做一个街头测试,我并不是没有十元钱,你肯借我十元钱,我真的很感动,说明社会上还是有好人的,人的善心并没有被泯灭。小伙子把老人的菜全买了,还给了他二百元。你看,一个心存善念的人,表面上看好像他吃亏了,但其实他的善念传播出去,让有困难的人得到了帮助,别人反过来也会帮助你,有句话叫,帮助别人就是快乐自己。
所以,“致良知”就是实践良知,就是使良知“现身”于事物,于事事物物中见良知。比如温清、奉养,不仅要明白什么是温清之节之知,更要实际地从事温清之行,不仅要明白什么是奉养之宜之知,更要实际地从事奉养之行,这才是“致良知”。上周,我带孩子们去慰问孤寡老人,孩子们去到老人住的地方,屋子里乱七八糟,锅里的碗还没有洗,地上很脏。我发动孩子们打扫卫生,清洗碗筷,一些孩子陪老人聊天。孩子们在做事情的过程中,真切地体验到老人家生活不易,体验到劳动的辛苦。在写作文的过程中,很多学生说,这次慰问老人的活动非常有意义,我懂得了爱惜粮食的道德,我知道劳动的辛苦,我不应该挑食,不应该对妈妈大吼大叫。你看,在实践活动中,这就是致良知。孩子们从劳动中发现了自己身上的不足,用良知来观照自己的行为,这就是良知的觉醒。
总而言之,“致良知”就是为人世间立法,就是觉醒内在人心的善性,就是将良知付诸实践,因此,对于当今社会建立绝对至善的法则、提醒人们对良知的自觉、敦促人们践行良知,都表现出积极的现实意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