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个环节,感觉没什么特别,可能是因为自己对他们没有那么了解,不清楚,陈小奇老师,彭玉平老师和李炜老师的地位和传奇行故事。
然后一直听下来,就除了一些听上去的很熟悉但是叫不出名字的歌曲。但是最后,刘一含,同学的提问,让我很触动非常大。首先就是
这个问题自身,很吸引人,虽然就是没有什么门槛。问题是:你写过那么多歌词,有一些作品,流传很广,但是有一些可能不为人知,请问如何看待这种现象?
回答是:我们看到的都是流行的,歌曲的命运与流行息息相关。
这个回答,让我想起来,高中时代有一位很有才情的地理老师给我们的寄语:我们能回忆起来的,都是别人留下的。
很多时候,由于种种局限,我们可以接触到一种资源本来就是很难能可贵的机会,已经过滤了很多与其他事物接触的机遇。所以看似平平无奇的流行歌曲,实际就已是同类之中的佼佼者。它们都是时代潮流推着送到我们面前的。但是当中,有的被磨洗之后成为经典,有的只是继续埋没在这片潮流之中。
如何不被冲成虚幻的泡沫,保留下来?
陈小奇先生提出了创作与经典的关系的三个标准。
首先它必须是被广泛的流行过。有着广泛的受众基础,才可以进一步证明,只真的有成为经典的潜力。
其次,它必须代表时代最高的艺术水准。如果不是最高的标准,当时的听众多么广泛,也始终不能被行家们接受。
最后一个,是积淀二十年及以上。看似简单,但是当中内容难以说清。时间是个奇怪的东西。你永远不知道二十年后会发生什么。改革开放二十年后,是1998年,这个时候,与1978年就已经相去甚远。所有的时代标准,都被改变,但是当时,又是能够预测的吗?
但是随即,回到听众自身的问题。为流量而创作的东西
好与不好,你喜欢或者不喜欢,你自己都知道
一个大学生,自己有自己的判断标准
把握好尺寸,就是艺术判断力
然后;李炜老师忍不住补充:涛声依旧不会过时
虽然涛声依旧是因为市场而兴起的但是,但是不能为市场而市场
一个一次在市场里砸金三千万的团队,只能在广场舞之间火起来
所有的音乐人绝对不认
流行乐坛那么多会唱歌的歌手,缺的只是好词
歌手一大堆,网络歌曲却只是文化糟粕。
我们看到了太多,网络歌曲。印象最为深刻的可能是前不久,一个古风歌手的歌曲,在微博上被一个文学院的教授批评。然后引起一片争议的事件。
在我看来,这个歌手的古风歌曲,根本不能称之为古风。因为,歌词实在粗俗,甚至毫无美感可言。最多,只是在歌词里面夹杂了古典意象或词语。
但是真的就是有很多歌迷拥护他。
突然问题就会到了听众歌迷的审美水平有待提高的问题。
其实每个人呢,都会有自己喜欢或者不喜欢,这样的判断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