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8日,是我在共学营的第一次领读——《终身成长》一书。也是我第一次以直接在线音频分享互动交流的方式来分享自己的读书心得。
以下是这次在线分享的部分记录:
分享之前我有些担心,因为之前我们的建阳大哥和东欣老师给大家做的分享特别精彩。我一直战战兢兢,如履薄冰。所以昨天我把《终身成长》这本书读听了六遍,就是想怎么样能够去把它讲好。而且我一直在思考,如何能给大家带来和听书并不完全一样的内容和感受给到大家。所以我这种思维属于固定型思维还是成长型思维?
刚刚这个问题主要是让大家去思辨、感受一下自己此时此刻当下到底思维是处在一个什么样的状态?有人说我太在意别人的感受,所以是固定性思维模式。而事实上提问中我的这种思维是处于成长型思维模式——因为我在意的不是别人对我的看法,而是我自己在担心能不能够给听分享的大家带来收获。大家付出了休闲的时间,在线听我分享。我在处在这样的一种心理压力之下,所做出的反应不是停滞不前,也不是逃避分享这件事情,而是选择精心的去做准备,我想要把我自己通过听书能够进行的思考,都带来分享给到大家,和大家一起享受这一个小时的成长与进步。

人的两种思维模式
我们经常听说一句话是:“你的思维就是在谱写你人生的经历。你对待事物的思维里,就藏着你未来的样子。”刚刚我说的这句话,这种思维模式就是典型的固定型思维。我们都知道,成长是每个人一辈子的事儿。《终身成长》这本书里,作者从思维模式的角度深度分析了两种思维模式,这两种思维模式就是我们平时在面对生活、工作以及我们为人处世的两种思维模式。
能够意识到这两种思维模式的区别,就能够帮助我们去改变自己的思维模式。
固定型思维模式认为人的才能是一成不变的。这种类型的人想判别智力、个性和特征,他们会把已经发生的事情,当作衡量能力、价值的直接标尺。
成长型思维模式则与之不同,这种类型的人是认为能力是可以培养的。这种类型的人认为:有一些人的先天才能他的资质、性格、能力等等不尽相同,但是可以通过努力和精进自我、刻意练习等等手段使量值发生改变。
对待成功的看法——固定型思维模式的人在对待成功时,因为他希望一直要保证自己成功的状态,所以他不想要去做超出自己能力范围之外的事,他认为。聪明人应该永远是成功的,所以就是他喜欢听到别人对他天分的夸奖,然后他为了保持赞誉、夸奖和成功的状态,他不会去冒险做一些创新和挑战。通常这样的人认为维持现状就好。而对于成长型思维模式的人来说,成功就意味着要不断的去挑战自己、拓展自己的能力、不断的学习、通过种种的努力去证明自己。
对待失败的时候,固定型思维模式看来,他如果在某件事当中失败了的话,他就是loser。他认为“失败者”变成了自己的身份。反之,成长型思维模式的人认为失败只是一种暂时性的状态。即使失败的感受是痛苦的,但是它不能成为人对人本身的定义。而且失败还能够给成长型思维的人以更多的启示,很多成长型思维的人甚至会从失败的过程中获益。
所以,固定型思维的人爱“成功”的名誉多过爱学习,他们只想要躺在奖杯上睡觉。而成长型思维的人觉得天才也是需要努力才能成功,他们欣赏有天赋的人,但是他们更崇尚的是努力的态度。
成长型思维之于个人
樊登老师讲书时举了一个例子,他说早上起来一出门发现今天真的是很倒霉:先是下楼的时候发现车上被交警贴了罚单;接着到了办公室之后,发现哎呀糟糕,迟到了,被自己领导批评了一顿;开会的时候又跟同事观念不一致发生了争执;提交的做了几稿的方案,又被领导给否了;晚上回到家想好好休息时,结果又跟伴侣吵了一架。
如果说是固定型思维的人,第一反应就是:糟了,今天水逆了、今天诸事不宜、我今天没看黄历、我今天不该跟人沟通。那我我怎么办现在?同事都讨厌我,领导也不喜欢我,那我干脆换工作吧,我辞职吧,这些东西都不适合我。
但是如果是换成成长型思维的人呢?被贴了罚单之后,提醒我以后停车要注意这个位置不能停车;迟到,是因为自己时间管理不得当;开会的时候,同事和领导否决了我的意见和方案,证明我的观点不够成熟,或是我表达的不清楚,让领导有误解。我什么时候再去跟领导再去表达一下我的自己的想法?那或者是请领导给我一些更好的意见,我能够从跟领导沟通中学到更好的处理方法。
而最重点的是:这个固定型思维和成长型思维,它并不是两种人,而是两种思维方式,这两种思维可能同时存在于我们的体内。我们面对部分事情,认为它通过努力是可以改变的,这就是成长型思维在主导;但是遇到有一些事情时,我们可能暴露的是潜藏在内心深处的固定型思维,我们不作任何努力就认为他改变不了,或者是我们甚至不想、不希望他改变。
书中举了好多个例子:像乔丹刚刚到公牛队打球的时候,媒体舆论对他的评价很不好,因为他刚加入公牛队的时候发挥不好,连输了几场球。但是乔丹他没有因此认为自己是失败者,而是在每次输球之后,他认真分析自己到底输在哪里,针对输球的关键点进行了很强度非常高的魔鬼训练。再后来,乔丹就成为了世界眼中的球神。
乔丹的成功就是源于乔丹的成长型思维,因为他失败时的关注点是“输在哪里”这个过程,而不是“我输了”的结果。在成长的路上,失败谁都会遇见,我们如果想要离成功更近一点,再近一点,再近一点,那我们的目光聚焦就不应该聚焦在某一次失败这个结果上,而是应该聚焦在失败过程的原因上。
我们可以透过身边的一些成功人士,或者是做事非常优秀的人身上仔细观察——在这些人的眼里,失败不是一个结果,而是当下的一种状态,那拥有这样思维方式的人,通过努力不断调整自己的状态,做事的成功概率永远都会比较高。
作者的表姐叫康多斯,在结婚的第20多年的时候离婚了,她在离婚之后没多久出了车祸腿受了伤。就是当这些所有倒霉的事情碰在一起的时候,这个叫康多斯的女士没有觉得“我的人生就此完了”。她伤好之后反而爱上了跳舞。他因为跳舞结识了她未婚夫,不久他们决定要结婚。他们订了漂亮的婚纱、豪华的餐品和教堂,邀请了所有的亲朋好友来见证她们的幸福。但是在结婚当天,当这个幸福康多斯身穿着婚纱随着音乐婚礼响起走向牧师时,结果迎面走过来的是伴郎,伴郎当场告诉她新郎逃婚了。当时所有人都傻了,没有人会预料到事情的发生,没有人知道该怎么办。
在大家都认为一个被丢弃的新娘会经受很多人嘲笑而为她担心时,康多斯女士虽然痛苦,但是她非常冷静地做了决定:没有新郎的婚礼也要继续,非常精致的美酒佳肴不能浪费,她脱下婚纱,换上了黑色的小礼服在现场翩翩起舞。一场经历了新郎逃婚的婚礼居然就变成了她个人展示的舞台,她的舞步跳到哪里,现场的灯光就追随到哪里。所有人都为他竖起大拇指纷纷的去鼓励她的勇敢,欣赏她的逆商能够面对如此的逆境。第二天,她的事迹就登上了当地的报纸的头条。一场本来应该让她颜面尽失的婚礼,硬是被她变成了让自己大放异彩的舞台。几年之后,康多斯又遇见了一位非常优秀的男士,这位男士就是她的现任老公,他们生活的非常幸福。她之所以能够获得今天的幸福,是源于她的成长型思维模式——她从离婚,然后再到经历车祸,然后再到经历被抛弃等别人看来足可以让人被击垮的一系列事情。她都没有想过这些就是她人生的结局,在面临各种突发的状况之下,她首先是判断当下的情况,并且把每件事尽自己所能往好的方向去引导。正是因为她一直坚信这糟糕的情况并不是我人生的结局,然后她获得了如今幸福的生活。
在这里举一个国内大家所熟知的一个名人的例子吧。国民影星阮玲玉,当年导演孙瑜对她的评价是:“拥有天才的演技,是中国电影默片时代的骄傲”。她身为演员,是我国电影历史上默片年代的经典的影星代表。虽然她在影片演绎方面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就,但是她在情感上面却屡屡挫败:她先后经历了两次非常非常糟糕的感情,而最终,内忧外困的阮玲玉因为承担不起糟糕的感情负累而选择了结束自己的生命。其实从我们现在的角度来看的话。她虽然很不幸,但是真的没有糟糕到除了自杀之之外就别无选择:毕竟她很早成名,然后收入也很不错。与那个年代的普通的女人相比较的话,她的境遇已经非常好了。只是因为糟糕的感情,就耗光了她的所有的能量和精力,她本身在性格方面比较不具备反脆弱的特性,认为自己没有办法走出这样的困境,所以最终选择了自杀,她的思维模式就是非常典型的固定型思维。
同样是明星,香港著名影星刘嘉玲,当年他也遭遇香港《东周刊》非常恶劣行径的对待。但是刘嘉玲非常的勇敢地面对这一切。她没有被困在这个被迫害的困局里面,而是非常勇敢的站出来带着很多受害艺人到香港的街头去进行抗议。同时,她在现场对世界宣布:“我今天来到这里,想对爱护我的人,支持我的人讲一句话。就是,我比我想象中的更坚强”。刘嘉玲的思维模式就是非常典型的成长型思维模式。在遭受到迫害的困境之中时,她认为这只是目前我当下的状态,这种状态是可以通过我的努力去改变的,正式因为刘嘉玲勇敢的站出来,她获得了非常多人的支持,也正是因为她站出来与恶劣的行径抗争之后。她获得了公正的结果——东周刊就因此停刊。
刘嘉玲在一次专访的时候,她提到了阮玲玉,她也会想到一些,经历了挫折但是没有扛住困境而选择轻生的人,她说:“很可惜,他们过了那个晚上就没事了。很可能会能够找到比以前更好的生活,但是他们放弃了。”
以上所举的例子,就是成长型思维和固定型思维的的差别。
下面我准备了四组词语,大家来判断一下这个词语它表现的是成长型思维还是固定型思维
1.韦编三绝聚沙成塔水滴石穿
2.刻舟求剑 墨守成规 画地为牢
3.孟母三迁 精卫填海 水滴石穿
4.坐井观天 作茧自缚 守株待兔
刚刚给大家做的判断题,1、3组表现的是典型的成长型思维;而2、4组表现的是固定性思维。其实我是想用这种方式来提醒大家。虽然我们读的这本书是外国的作家写的,但是实际上在,我们智慧的祖先早在几千年前,就在提倡这个成长型思维。这也就是为什么1、3的词汇应用场景多是褒义,而2、4组词汇应用场景多是贬义的原因了。而我们最常说的论语开篇明义的第一章就是《学而篇》: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五日三省吾身,温故而知新等等。甚至老祖宗还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也就是人最大的问题就在于不知道自己不知道,而当你能够意识到自己不知道的时候。那你就是已经是有智慧的人了,这是多么深刻的成长性思维!
成长型思维之于家庭
上面的分享都是终身成长对于个人的影响。存在于社会上我们,除了以个人为单位之外,还有一个单位就是家庭,终身成长对于家庭来说意味着什么呢?
在我们的生活当中,面对夫妻、亲子等无数问题不断涌现的时候,你当下的第一个反应是:我要怎么样解决这个问题呢?我要怎么样去改变这种现状?还是,我太难了,我做不到沟通就不沟通吧。这个当下的反应非常的关键,它反映出你在家庭里面对家庭、面对生活中的问题时,你的第一反应是保持成长型思维还是固守固定型思维。
我在很早之前读过一本书,叫《父母的觉醒》。这本书一直在倡导父母在有了孩子之后,也要保持心灵的成长,同时也要不断的去吸收外界的正能量,将能量给到孩子,引领自己与孩子共同成长。这也就是从作为父母的身份所需要具备的成长型思维。
这一次疫情来临之后,我们就会发现。平时孩子大部分时间呆在学校里,晚上回来指导一下作业,然后休息,第二天他又上学去了。就这样比较有规律的循环着,即使是寒暑假。那给他报一个夏令营或者冬令营,然后或者是带着他出去游山玩水一下,日子过得规律而且蛮容易消化的。
而这次疫情来临之后。学生们都没有办法正常回归到学校去上课,老师都被迫变成了主播,线上营业。平时每天定时到学校去发散精力的小神兽们被关在家里。前一段时间在网上非常火的一个视频中,一个小男孩儿哭着要出去找病毒玩,因为他已经闷在家里,受不了了,这个时候如果是处在固定型的思维的家长,他肯定就会崩溃了,会接受不了这样的生活。
如果是处在成长型思维的父母可能关注到的是:我一整年忙碌下来,可能只有这珍贵的一个月的时间,孩子不上学,我也不上班,那我有足够的时间能够去弥补之前缺失的亲子陪伴。

我们能够看到身边很多家长在家里面变身烘焙达人、厨艺达人、手工达人、才艺达人,他们陪伴着孩子做手工、做烘焙,给孩子做各种美食,陪孩子练琴陪孩子下棋。前一段时间我们在网上有看到田亮在家里面给女儿森迪设置了很多的那种运动器械,他现场教学,指导森碟做身体平衡操。
令我很感动的,是有一些爸爸虽然不太会教孩子做什么、玩什么,但是他们肯牺牲,他们允许孩子把自己变成玩具——家里有女儿又刚好女儿非常爱好扮公主,然后我们就看到网上有很多被“公主装扮”之后的“美丽”的爸比。其实我看到这些照片的时候,除了笑以外,心里是充满了温馨和爱的,我觉得这样的爸爸真的值得被表扬。
所以建议大家静下心来思考一下:如果当下我对孩子有情绪,那是不是此时此刻的我刚好是处在固定型思维,意味着我看不到可以改变当下的问题的方法,所以我才如此焦虑?如果说我处在成长型思维的时候,我换一个角度去思考:只要我想办法把当下让我觉得很难受的困境解决掉,我就不会再焦虑,也就不会再朝的孩子发脾气?我应该做的是静下心来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是将情绪发泄在孩子身上。
我们与爱人之间也是进行一些换位思考。之前大家每天都去上班,晚上在家也就几小时就睡觉,互不打扰。而疫情期间你们夫妻是否是两个人每天在家里面相看两厌的状态?你每天不刮胡子,我每天不化妆,反正老夫老妻了,都已经不在意了,你不愿意看我,我也不愿意看你,是这样的一个状态吗?还是尽管被隔离在家,但是每一天都让自己保持着良好的作息,早上按时起床,然后煮一餐丰盛的早餐,然后两个人分享、交流近期看到的新闻,或者是聊聊最近你正在读的书,我追的剧,或者彼此都觉得很有趣的事情。
成长型思维之于企业
那接下来就讲讲成长型思维,对于我们的企业发展的影响。
这一次疫情突如其来,它的突然造访暴露了一件事:一旦黑天鹅来临的时候,好像没有人可以幸免。
企业在这黑天鹅事件能不能有退路?能不能有转机?这是很值得我们深思的一个问题,我所在的企业属于小微企业,我们企业的领导层年龄层基本在30-40之间,刚好步入了中年危机阶段:中年需要面对的是什么?面对的是居高不下的房价,老人的赡养,然后孩子的教育等等。这些责任一直压在肩膀上。而中层以上的领导干部,像他们这样的收入和岗位,其实都是快接近于天花板顶层。事业发展的瓶颈和肩上的责任双重压力之下,这群人既不敢生病,也不敢辞职。如果本身没有其他的投资或者是另外让自己保持不断增值的学习,他们的前景基本不乐观。
这一次疫情来临之后,关于企业我们看到最多的新闻是什么?餐饮服务旅游行业步履维艰。囤积的原料、店铺或办公场所的租金、未能营业但一样需要支付的薪酬等等全部都是压在他们身上的重担。疫情来临最初是生命危险,好不容易生命危险度过去了之后,又面临生存危机。尤其是行业的龙头,我们前一段时间看到餐饮业的龙头西贝的创始人公开的表示说。他现金流现在撑不过三个月。网上也看到品牌的工厂几千个订单无法按时发出,然后库存积压一下子损失几百万;彩妆工厂全线停工,快递发货受阻,店铺的销售转化量为零,线下的网点因为疫情的原因,全部都暂停营业……当重担落在了企业的的身上,这个时候企业领导人的成长型思维就决定了公司的发展。
日本有一个词叫做低欲望社会,他指的是就是人已进入到30岁之后,人需要了解自己不是世界的中心,能力是终归有限的。我们这个时候最该做的就是:做好自己的内储备,准备应对外部的风险。降低风险是我们的必修课,假如我们是一个公司或者团队的领导者,那除了在做好自身储备的同时,其实你要为公司做好储备——让公司的价值深化,将使命感做为公司的退路,像类似于这次的黑天鹅事件来临之时,一定要保证能够有退路。
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之下,我们父母一辈期待的安安稳稳长长久久完全稀缺。那我们所要做的就是不懈奋斗,不惧挑战,还有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未雨绸缪。作为个人,我们需要打磨有用的一些专业技能,去做一些别人无可替代的事情;作为企业,打磨出不可替代的产品才是乱世中的立身之道,这样面对危机时,也才有可能有翻盘的机会。这个机会并不是绝对,但是长期的放大心胸与格局自然会帮助你看到更多别人看不到的更迭与变化,就会拥有比别人有更多的可翻盘的机会。
有一句话很有哲理:有种远见,是在阳光灿烂的时候修屋顶。这个就是其实就是企业的领导者未雨绸缪的成长型思维,这种思维决定了企业是否能够有能力几十年不变,勇立潮头。

成长型思维之于国家
而成长型思维对于国家来说有多重要呢?众所周知,我国20世纪60年代在领导人的积极发展国际事务的战略指导之下,我们非常积极的去参与国际的政治事务,为国家的国际影响复兴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进入20世纪80年代,国家领导人执行了韬光养晦,实业兴邦的策略,我们专注发展国内经济与实业。在半个世纪后,也就是最近,我们的领导人基于目前我国的国际地位,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倡议发展“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带”,两条经济带的倡议带动了整个亚太地区的经济体发展。
在过去100年,美国一直是世界经济的霸主——美国自己也是这样认为。这就是美国的领导人的固定型思维。
而随着2014年我国代替了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石油进口国、然后又取代印度成为第一大黄金消费国之后,接下来就是铁矿石、煤炭、玉米、大豆、铜等等最大的进口国。能源原材料消耗标志着我国正在逐渐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我们之所有以今天的成就,一切有赖于我们新中国成立之后每个不同时期发展阶段,领导人不同的发展战略。我们在不断地尝试,不断地成长,到目前为止,我们现在已经重新得到在过去的千百年里,我们所该享有的尊重。这就是国家领导人具有成长型思维,给我们国家带来的巨大收益。
吴晓波曾经说:“我们的国家就是一艘驶往未来的大船。途经无数险滩渡口,那很难有人可以自始至终随行到终点。每一代人则会感面前感念前辈,却又注定反叛。”他这句话当中的“却又注定反叛”其实就是成长型思维的体现。
成长型思维之于教育
樊登读书会最新上架了朱永新老师的《未来学校》一书。非常荣幸在去年在参加朱老师的新教育校长高峰论坛的时候,我有幸读到了这本书。
那这本书里面阐述了未来的学习中心将取代学校,成为终身学习的场域来履行教育的职能。其中与我们今天讨论的“终身成长”最相关的一点是:在未来的时候,是真正能够实现孔子的“有教无类”,所谓“有教无类”就是谁想学谁就能学。这是多么伟大的一件事!而我们现在从7岁到18岁这一段时间都是在校读书时间,这段时间里的我与社会是有距离的,我只学习大量的知识,而不知道自己学到的知识未来是否用得上。而书中阐述的未来,这种学校与社会的边界将会被打破,没有什么年龄界限。很有可能父母、爷爷奶奶就和孩子都可以是同班同学,不同年龄不同阶层的大家坐在一起,学着同样的内容。而教育的活力充斥在一个人的整个人生,而不是单纯的某一个阶段,所以书中所提倡的教育终极理想——“有教无类”,其实就是终身成长的另外一个方向的体现。而我们要应对未来这样的改变的话,那我们首先要确保自己有着成长型思维,有着终身成长的意识,才能够顺应社会发展而不被社会淘汰。
我一直很喜欢一句话:余生很长,你的高潮应该永远在下一公里。这句话就是非常典型的成长型思维,送给此刻正在看分享的你,也送给我自己。Learing is a lifelong experience,愿我们的成长型思维都能够陪伴我们,精彩过一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