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读《大家三小》,看到了刘可钦校长率领团队开展的“班组群”建设,不同年级三个班的学生一起上课、学习、活动,学校形成多个“校中校”,变革了育人模式,改善了学习模式,增进了关系与情感。对此做法,个人是持赞同甚至欣赏态度的。我们学校也曾在几个项目中实践过,有很好的效果。
上网搜索相关信息,更多的是幼儿园采用混龄教学,是蒙氏教育的主要形式。但是,我们不妨借鉴一些在小学阶段尝试,尝试不是为了噱头,而是更好地促进学生成长。
中关村三小既有固定班组群空间,也有共享空间。固定班组群空间就是个体班级的学习空间,是分年级的,也就是分年龄的,而共享空间就是混龄学习活动的空间。就基础课程教学任务而言是需要分龄的,但是有些活动,比如艺术赏析、阅读空间、吃饭、卫生打扫等,可以混龄进行。
这个做法最大的优势在于发展了学生的社交需求-不再是被动接受或享受,还需要付出。我们学校志愿者服务岗位和学校文化使者是有传承性的,就是由高一级学生教会学弟学妹,后面学生的培训全部靠他们去做。
我曾亲眼看到,雨天的楼道里低年级学生非常认真地跟着高年级哥姐学习文化讲解。二年级的孩子告诉我,我的姐姐没有来,但是我已经背会了;三年级的孩子被她的小老师带着,站姿、手势、表情、神态、语言……一一辅导,其耐心、细心程度远远超过了教师对学生的要求。
其实,课堂上,我们让“小先生”与老师一起指导其他学生,这也是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我们从金字塔学习理论也可得知,讲授法的学习效果较低,运用所学教会他人学习是最好的学习方式。而“学生最好的老师是同伴”(《大家三小》),同龄人的亲昵,语言的亲近易接受,都是优势所在。
美国人肖恩·埃科尔的《大潜能》里有一个概念,叫“被保护者效应”。斯坦福大学和范德堡大学的研究人员有个“贝蒂的大脑”研究项目,这个项目的研究证明:帮助别人变得更好如何增强个人潜能。 研究人员将贝蒂带入中学教室(贝蒂是一个在线动画角色),指导学生教她环境科学原理,看看会发生什么。结果,学生花了大量时间复习材料,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加强了对材料的理解和掌握。“教别人知识时,我们会学得更好,而不仅仅是为了个人知识而学习”,这就是“被保护者效应”。 从学习先过来看,大学生教小学生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
除了巩固学习效果以外,这样的活动还能让学生适应人际交往,感受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喜欢。正如《大潜能》中所说,那些专注自我的人,只能发挥有限的“小潜能”;而与他人共同成长的人,往往能获得新能量,激活“大潜能”。
这里的小潜能是说个人能实现的有限成就。大潜能是和他人互动中产生的新能量。
作为成人,我们都能够感受到,人际交往帮助我们体现了个人价值,在社交体系里我们更大的,或者说更多的提高了自己,也有了超出我们自身能力之外的成功和收获。
反思混龄教育活动,在“大教小”的过程当中,年龄较大的孩子将获得发展领导力的机会,而年龄较小的孩子将有更多机会学习自我控制和自我行为管理的能力。这样的社交可以让孩子提前做好和不同年龄段孩子打交道的准备,减少场景转换带来的不适。当他们成为青少年和成年人时,便能更自如地与不同性格、年龄的人沟通交流,出色的完成团队合作。
社会正以我们无法估量的速度,朝着更真实的需求挑选着适合的人才,我们要顺应变化,最好是提前那么一点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