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时报》对慈禧的认知和我们有很大差别,在1868年版《纽约时报》对大清统治者的介绍中,几乎找不到慈禧太后在其中起的作用。
很多美国史学家也认为,在慈禧太后和恭亲王奕䜣的联合政权中,太后的作用是象征性的。
▲慈禧
慈禧去世之后,晚清政局的名义最高权力人是摄政王载沣。但是,没做多久他就辞职了,《纽约时报》对这件事进行了刊登:
皇太后今天发布了一份宣布年幼皇帝的父亲载沣,辞去摄政王一职的布告,签字者为内阁成员。目前的清廷不受人民欢迎,立宪制度也迟迟未能建立。
载沣哭求辞去摄政王一职,同时也表达了他不再参政的愿望。他在辞职后,每年将从皇室拿到5万两的补贴,大约相当于3万美元(当时这可是一大笔巨款)。
▲载沣
《纽约时报》对皇帝的生活起居也很感兴趣,在1892年2月4日的版面上,刊载了一篇题为《光绪皇帝学英语》的述评:
今年20岁的大清国皇帝陛下,目前正由两个国子监学生教授英语,他们都受过英美教育。这件事光绪皇帝还颁布了诏书告知全国。
光绪皇帝之所以屈尊学习外语,是因为他和他的顾问们都认为,墨守3000年前的成规,已经不能适应当今的社会。要应付列强,必须相应地改变国家制度。
▲光绪皇帝
1886年8月29日,《纽约时报》还刊登了皇帝选妃和侍寝的内容:
皇子15岁时必须结婚,如果确定为皇储还要选太子妃。在选立正式的太子妃的前一年,会有一位比皇储年长一岁的宫中侍女,教他如何做丈夫。
清帝就寝时,床边有8名侍女,还有16名内务府传来的侍女在旁协助。她们在服侍期间,不能打喷嚏、咳嗽、发出任何声音。
每年春节,皇帝陛下和皇后都要共同主持宫内大宴,皇后坐在皇帝的左边,这是一年中唯一一次全体嫔妃到场的聚会,皇帝能见到他所有的爱人。
李鸿章访美时,《纽约时报》也进行了跟踪报道,在1896年8月29日的版面上写道:
李鸿章抵达纽约港的消息不胫而走,人们如潮水一般涌到游轮停靠的河边。炮台公园人山人海,他们都想一睹清国总理大臣的风采。
因为李鸿章管理的人口,比全欧洲君主们所辖子民的总和还多。
▲李鸿章
李鸿章海上旅行用餐的情况,也被《纽约时报》记录了下来。
李鸿章在他自己的舱船内吃饭,他带了自己专门的厨师为他准备饭菜,这些厨子们在轮船的厨房内自由进出。
像鱼翅、燕窝这种美味佳肴,李鸿章从清国带了很多。平时,李鸿章的一个儿子陪他用餐,其他随从在轮船的餐厅内分桌用餐。
李鸿章一天要吃好几顿,有4个厨师专门为他准备饭食。这些厨师们非常辛苦,凌晨两点就得起来,以保证李鸿章在早上八点能吃到早饭;他们不到晚上九点半不能歇息,因为李鸿章总是会要一些热菜热饭。
《纽约时报》对袁世凯也有记载。在1915年12月12日的报道中,对袁世凯的外貌进行了描述:身材矮小结实,有着粗脖子,身形微胖。
后来还曾评论袁世凯:
袁世凯认为,娶妻妾数量的多少,是衡量男人有无本领的标志。他喜欢女人裹小脚,想当皇帝,骨子里不喜欢共和。
▲袁世凯
其实在更早的时候,《纽约时报》还发表过题为《中国铁腕袁世凯采访录》的专稿。
在专稿中,他们认为袁世凯是大清国的官员里面,第一个认真学习国外军队的组织方法、战略战术的人,也是第一个宣扬军队必须实现现代化的人。
以上。
参考资料:《清史稿》、《微历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