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段时间和几个朋友一起吃饭,饭桌上大家中闲聊,其中一个朋友无意中谈起,他已在城市远郊的地方买了一个养老房,距离城市约30多公里,开车半个小时的路程。
于是大家的话题自动转换到养老话题。我知道他的情况,他的孩子留学后在国外工作,估计回国定居的可能性不大,他夫妻俩跟随儿子去国外定居的可能性也不大。所以,用他自己的话说:“提前为自己做好养老规划。”
“时光容易把人抛”。我们都是50出头的人,仿佛脱离孩子高考升学的焦虑还没有几年,可是现在却又开始规划养老的问题。人生,真是岁岁年轮不经老!
大家感慨一阵,又兴致勃勃提出周末到他们养老房的地方去参观一下。那是一个有天然湖的风景区,开发商在临湖附近建了许多幢商品房,房子幢与幢之间建有风雨长廊,长廊两边各是座椅,长廊外则是果树花草,湖边杂然相间的是桃红柳绿,长廊座椅上有老人悠然吹奏。无论从哪个角度随意眺望,印入眼帘均是如画风景。房间进行了精装修,安装了地暖,还配备有一些应急按钮,按动按钮的时候,小区管理人员会联系医生上门服务。走出小区门,几步之外,可以去泡温泉或逛湖边公园。
小区俨然是一个世外桃源,很适合休闲和养老。看房买房的人很多,我们的另一个朋友在看后,当场决定也买一套。两人互相庆祝,以后周末可以定时相约,退休也可以抱团养老。
我很心动,但最终控制住自己,没有一冲动加入到他们抱团养老的行列。因为一是考虑预算资金有限,二是心有计划在老家兄弟姐妹间抱团养老。
网络上有很多关于抱团养老的报道,几个兴趣相投的老年人,退休后共同生活在一个地方或附近,大家互相照应,共同吃饭、共同玩乐、共同分担劳动,一副其乐融融的画面。
当妹妹也决定在家乡县城买一个二手房时,我眼前仿佛也呈现出这样其乐融融的画面:兄妹几人,在生养之地的家乡,各自有住所,独立而又抱团地过着退休生活: 相互串门打牌,游玩吃饭,然后各回各家睡眠休息。先生并不赞同我的远景描绘:在家乡能住有多少时间?
然而我也明白,这样快乐的抱团,所养的"老”那还不叫真正的老。因为你还能自由地支配自己的身体和意志,和别人交换着自己的劳动,即使偶有小恙,在医生或别人的照应下,能够很快地康复。
真正的“老”是老到一种失能无助,老到一种无法自理,老到成为一种多余,老到成为被自己和他人嫌弃。
在简书读到一篇文章,作者讲述的是自己九十多岁的老父亲,“看东西糊涂,说话听不清楚,讲话不利索,做事帮倒忙......久而久之,活成了一种比空气还不如的‘多余’,他跟所有人之间都隔着一层无形的屏障,他走不出来,别人也不愿意走进去。”
这位老年父亲只能每天活在自己半真半幻的世界里。
读到这样的文字真的很纠心。文笔很写实,感情很真挚,作者无奈中带着伤感。
这是真正的“老”,然而这却还不算是最悲哀的老。悲哀的老是那种失能康复无望、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需要他人照顾,活成一种被人嫌弃的老。我老家村庄的一个老年人,瘫痪卧床长达十多年,她的儿媳妇,硬生生从一个温柔可亲的小媳妇变成一个对她讲话刻薄的戾气妇女。我们能苛求地责备她的儿媳吗?
今日周末无事,看了一部法国电影《最后一课》,讲述的是一个九十多岁老年母亲,在发生腿脚不便、便溺、多次跌倒等情况下,感觉到生命已没有相应的质量,拒绝进养老院苟延残喘,决定自己结束生命。子女开始并不能理解和接受,但最终她获得了子女的谅解。在结束生命之前,女儿陪她去探望了自己的初恋情人。
无独有偶,前一段时间也看了一部加拿大电影,叫《最后的尊严》,讲述的也是一位患帕金森病的老年人,因为生活再也无法自理,因为病情日趋严重康复无望,所以自己决定放弃生命。子女一开始也是无法接受,最后终于理解父亲的选择。在儿子的帮助下,父子俩上了湖上的垂钓小船,父亲用颤抖的手钓起最后一条鱼。带着成功的满足表情,父亲挣扎着站起身,眼神中满是告别的不舍......
这两部都是外国电影,从当年凯瑟琳.赫本主演《金色池塘》开始,国外电影就开始探索老年人的生存社会状态问题。这两部电影更是直击“如何有尊严地结束自己生命”的话题。也许是因为国情和文化不同,中国的电影还未有人进行如此类似的尝试。
在国情和文化方面,国外更强调人具有一种独立的人格,国外的老年人即使已经很老(比如电影中九十多岁的老年母亲),也是通常保持独立的生活,他们不愿成为子女的依附。这使得国外电影对临终生命的探讨更具有现实的基础:一旦无法料理自己的生活,他们宁愿选择结束生命来维护生命的尊严。
中国是一种孝悌文化,"养儿防老”根深蒂固,大部分的中国人,到了老年对子女都有一种依赖性,并且认为这种依赖理所当然,农村的老人则多数是直接依赖子女而生活,所以哪怕是活成多余或被嫌弃,他们也认为历来如此。就子女而言,认为能让老人衣食无忧也便是尽了孝道。因此,在尊严还是屈服于生存之下作为一种奢侈品时,中国电影是不会贸然去讨论“如何有尊严地最后老去”这个话题的。
时代车轮滚滚向前,现代的老人观念已有变化,抱团养老正是体现了现代老年人追求独立、不愿依附子女的愿望!
然而这毕竟不算是真正的"老”!等我们真正老时,难道真能做到对子女没有期待着某种"希望”?
其实写这篇文章时,我充满困惑,不知道该如何安放自己的老年。
规划也许应该从退休算起:
(1)找一份弹性的工作,工作的目的是让自己不孤立于社会;
(2)锻炼身体,延缓真正老去的到来。
(3)阅读和写作,保持大脑的思维。
......
到了真正“老”的时光,也许那时可以唱着歌:
“如果有一天 ,
我老无所依,
请把我留在 在那时光里。
如果有一天 ,
我悄然离去,
请把我埋在 在这春天里。”
真的很喜欢,这首歌被用沙哑的声音唱出来,声音中透出无奈和沧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