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写作不只是在记录,而是在唤起一些沉睡着的美丽的心。昭君:今天是我每日一篇文章的第1820天。
提起我国古代的名人,你们会想到谁呢?
各个时代的君王,文采斐然的大诗人,还是赫赫有名的发明家?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至圣先师-孔子。
孔子是我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他开创了儒家学派,也是第一个把贵族的学问教给贫民的人。由于他的突出贡献,所以我们都称孔子为圣人。但是关于孔子的生平以及他的种种思想,我们又了解多少呢?
今天分享李长之先生的《孔子的故事》,作者通过线性叙事的方式,记录了孔子一生当中所参加的政治和教育活动,文中多处引用《论语》《孟子》《史记》当中关于孔子的叙述,向我们展示了孔子仁德的思想核心,让我们能近距离地了解圣人的想法。
孔子先后在齐国、鲁国、魏国、晋国、宋国、陈国都有过活动,晚年的他回到祖国鲁国继续教育事业,过程中虽然也有政治上的胜利,但始终没有实现自己的理想,建立一个新的周王朝,表面上这是孔子屡次从政、屡次失意的故事,但故事传达出来的思想并不消极。
在阅读过程中,看到了孔子身上最光辉的一面,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以及求仁得仁、又何怨乎的思想。想要了解这两个思想,还要从当时的社会背景提起。
孔子所在的鲁国拥有着丰富的文化遗产,不光保存着较为完整的周朝越歌,连周朝的政治法律都保存在鲁国了。在这种环境的影响下,孔子从小就对周礼有一种向往,他期待恢复周礼,并不是简单地恢复周朝的宗法制度,而是将整个社会恢复到西周时期的局面。
周天子推翻商朝之后建立了分封制,将中国的土地分给同姓宗亲和异姓功臣,这些被封赏的人被称为诸侯,诸侯可以自主管理封地,但是对周天子要保持绝对的忠诚和臣服。
起初这种制度获得了很好的效果,周天子的统治也得到了维护,社会秩序良好,人际关系和谐,经济和文化也获得了发展,而孔子生活的春秋时代,周王室衰微,群雄并起,几乎每个国家都有内乱,国与国之间还存在着战争兼并的现象。可以说是一个比较混乱的时代了。
和平与战争的年代,任何一个普通人都会更向往和平,我们伟大的圣人孔子也是如此。他认为解决当下混乱的方法就是恢复周礼,但这是不可能做到的事情啊。随着诸侯国的发展,诸侯不服统治的情况逐渐显露,诸侯拥有太高的权力,导致周天子的实力越来越弱。
如果孔子想要恢复西周时候的局面,就相当于让当时已经具有一定地位的各国国君重新回到低人一等的地位,那些国君是无论如何都愿意的。但历史的趋势是不可阻挡的,从西周到春秋时期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凭借一人是不可能扭转的,所以孔子的主张注定会失败。
比如孔子去齐国的时候,晏婴就指出孔子主张中的不足之处,认为这班新兴起来的儒只会说漂亮话,不能受约束,他们很骄傲很自以为是不肯辅救别人,治丧主张铺张,埋葬不惜倾家荡产。他现在就专讲究这一套,怎么见人怎么走路穿戴什么,基而摆什么面孔繁琐得要命,多少年也学不完,一辈子也搞不清。如果让他在齐国实行起来,恐怕解决不了什么最急切的问题的。
当时各国正处于群雄争霸的状态,每个国家都迫切地想要提高国力,孔子虽然不是自以为是的人,但他的主张确实解决不了最急切的问题,因此即便孔子离开齐国,他的仕途也并不顺利。即便在鲁国,孔子主张大臣不该私有军队,大夫不能有五里地大小的城,三家大臣有两家都拆除了城池,但终究是没有做到最后啊。
对于政治主张注定失败的结局,孔子其实是知晓的。孔子曾经遇见两个耕地的人,子路向他们询问渡口在哪,两个人得知赶路的是孔子就说,现在的世道是到处乱哄哄,哪里不是一样,与其跟着躲避那个选择这个的人跑,何不如跟着我们不问世事的人呢。他们继续不住地翻地不再说话了。
孔子 听了觉得思想有些混乱,一时定不住神,停了一大会儿才慢慢地说,有种人只在山林里和鸟兽来往,我是做不来的。像刚才这样的人,我不是也很愿意和他们在一起吗,我没有和这些人在一起,正是因为到处乱哄哄,天下果然太平了我还到处跑吗。
其实仔细想想,孔子他并不是高傲的人,他一向秉承着谦虚好学的态度,又曾经在各国之间游历,见过很多人遇见很多事,怎么会不清楚当下的形势呢。但即便在这样的形势下,孔子仍旧要推行自己信奉的周礼,这种执着无关于对名利的追逐,更多的是孔子对全天下人的仁爱之心,这是孔子思想中最光辉的一点。
在教育方面,孔子也是身体力行地践行仁的思想,很多人认为孔子之所以伟大只是因为他门徒众多,其实孔子收徒是一个开创型的事情,在这之前教育是被官府垄断的,平民百姓没有接受教育的资格,孔子是第一个把教育普及给一般人的人。
面对众多弟子孔子崇尚因材施教,曾经子路问孔子,听到什么就行动起来吗?孔子说,有父亲和兄长在世,怎么能听到什么就行动起来呢。后来冉有又问同样的问题。孔子说,听到什么就行动起来。因为他觉得冉有平时做事缩手缩脚,所以要鼓励他勇进。子路平时好勇过人,所以要让他谦退。
从这件事可以看出,孔子对自己的弟子是非常了解的,并且尊重他们的个性,根据他们的特性进行引导。这种教育理念即便放在今天也是非常先进的。弟子颜渊死的时候,孔子悲痛大哭说,天丧予,天丧予。就是老天要了我的命啊。
除了对弟子之外,孔子对身边的人也都充满着仁爱之心,孔子本来每天都唱歌,但是逢到这一天有吊丧的事他就停止歌唱。他见到穿校服的,见到瞎子,即便是年轻的见了也一定起座,路上碰到也是赶快迎上前去,而且即使是很亲密的朋友,如果有了丧事也一定表示严肃的哀悼。即使是日常可以开玩笑的,假如是穿上丧服或者眼瞎了,那就一定对他们保持礼貌。
可以看出,无论是从整个国家的格局上,还是从孔子个人身上,他都在践行他所谓的仁的理想。为了这个理想孔子周游列国,虽然碰见很多不如意的事情,却仍旧初心不改。即便最后孔子的政治理想没有实现,他也用自己的一生贯彻了他们的思想,求仁得仁、又何怨乎。
对于这样一位伟大的人,我们又怎么能不去了解呢。提到孔子,我们更多地会想到与之相关的作品,能想起孔子耳熟能详的至理名言。其实孔子除了留下很多发人深省的言论之外,本身的经历也是一本颇有内涵的教科书了。
了解过孔子的一生,就像是上了一堂生动的课。也许我们不能完全了解孔子的思想,但是多少能从孔子身上学到一些东西。比如坚定理想,不为外物所动。比如谦逊好学,不骄不躁。比如推己及人,仁爱待人。哪怕只能学到十分之一,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这些品质都能让我们受益无穷。
作者李长之先生是一位很严谨的作家,他的这本《孔子的故事》其实是有很大难度的,因为古籍中关于孔子生平的记录太过散碎,《论语》中虽然有很多孔子的言论,却不知何年何月,因此也无法找到先后顺序。但李长之先生却完成了这个艰巨的任务,仅仅用了不到10万字,就向我们展示了孔子精彩的一生。
其中引用了很多古籍中的文字,大概是怕我们看不懂,李先之先生还特意翻译成了简单易懂的白话文。在阅读的时候可能就没有那种晦涩感了,只是觉得一个亲切的朋友在讲故事呢。相信看书的时候每个人都能有自己的收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