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作为中华民族的国粹,几经风雨、历经磨难,尤其是建国六十年以来,也经历了“苦难”的历程。但新医改给中医药提供了非常大的利好空间,从国家层面为中医药发展奠定了政策和经济基础,良好的经济社会氛围无疑为中医药产业勾画了美好的前景。那么,到底该怎么迎接这一美好的前景?尤其是中医人本身该做点什么?
应该如何看待中医?
对于中医事业的看法,目前有很多不同的观点。有的说中医的形势“好得很”,医、教、研人才济济,国家重视,人民欢迎,形势非常乐观。也有的说中医的形势“坏得很”,中医人才严重短缺,会用中医思维看病的中医严重缺乏,市场上充斥的职业中医大多是严重西化、变味了的中医,真正的中医学术正面临着失传的危险。有的人说“中医人才比大熊猫还少”,甚至已经有了“末代中医”的说法。
应该如何看待中医?这不仅是一个学术问题,而且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政治问题。中医正处于复兴的前夜,目前虽然有党和政府的重视和扶持,但是中医事业还没有走出低谷。
什么原因导致了中医目前的现状?
中医学有过辉煌的几千年历史,也有过近代长达百年的衰落。衰落的原因,主要是在外部还原论的科学观、机械论的技术观、新旧取代价值观的挤压下,中医界内部发生自我改造而逐渐形成的。
历史进程到了近代,在中医按照自身规律不断发展的时候,西方医学逐渐东传,来到了中医曾经一统天下的中国。在求生存的过程之中,中医界为了摆脱人们指责的陈旧、保守,主动打出“科学化”的招牌,希望融汇新知。中西医结合是建国后很美好的一个梦想,很多人为此奋斗终身,临床成就不少,而理论创新仍然难求。因此,很多人把中医的衰退归罪于中西医结合,这是方法论还受制于还原论时代难于避免的事情。
中医只有自己站起来,才能走得更远
中央扶持和发展中医的政策,是中医存在和发展非常重要的条件。中医事业的兴衰不仅关系到中医界本身,而且关系到国家安全战略,关系到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落实,更关系到创建新型国家的出路。中医药作为中华优秀文化的代表,可以走向世界,可以关爱每一个家庭,甚至可以呵护每个人一生。因此,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是国家软实力的一种体现。
中医只有自己站起来,才能走得更远。
郭海英作者简介——
郭海英:中国农工民主党党员、资深媒体人,现为中国民间中医医药研究开发协会健康与公共传播分会秘书长、国医文化艺术创作中心总编、国医时代创始人。从事医药类行业媒体十余年,发表文章200多万字,推出诸多有影响的作品。
2009年-2015年,创办了国内首本打造中国医学人文卓越传媒的《国医》杂志,并担任总编一职。工作期间,采访国内诸多知名三甲医院院长、国医大师、著名中医专家等,撰写了大量文笔细腻、才思敏锐、又富有穿透力的文章,赢得业界的一致好评,其本人也被业界赋予“中国当代医药界张爱玲”的美誉。已出版书籍《守望——基层医生的生存世界》,是迄今为止国内唯一一一部关于基层医生的人文纪实类书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