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和粮食种植有关的诗歌(二)—插秧歌

和粮食种植有关的诗歌(二)—插秧歌

作者: 云卷云舒xj | 来源:发表于2022-03-26 18:51 被阅读0次

    插秧歌(一)

    [宋] 刘学箕

    农夫楫楫清波阔,秧稻茸茸森石发。

    父儿呼唤手拔齐,千把万把根连泥。

    四更乘月躇陇陌,晓烟渐散东方白。

    归来吃得饭一盂,担到田头汗似珠。

    蹲身擘业种入士,不间朝昏与亭午。

    肌肤剥裂肉起皮,烈日才阴又风雨。

    秋收幸值岁稍丰,谷贱无钱私债重。

    连忙变转了官赋,霜雪冰鋨愁穷冬。

    吁嗟四民天地间,服田力穑良独艰。

    寄言安坐西方辈,汝饱不惭吾厚颜。

    作者简介:刘学箕,生卒年均不详(约公元1180年前后,即宋光宗绍熙时期在世),字习之,崇安(今福建武夷山市)人,刘子翚之孙。生平未仕,但游历颇广,曾"游襄汉,经蜀都,寄湖浙,历览名山大川,取友于天下"(本集陈以庄跋)。

    插秧歌(二)

    作品原文

    插秧歌

    手捏青苗种福田⑴,低头便见水中天。

    六根清净方成稻⑵,后退原来是向前⑶。

    词句注释

    ⑴青苗:指稻秧。福田:谓积德行善可得福报,如播种田地可得收获。

    ⑵六根:指眼、耳、鼻、舌、身、意。此句以六根清净方可学佛修道,比喻插秧时洗净秧根有利秧苗成长。

    ⑶后退原来是向前:此句大实话,富含哲理,乃暗喻方便修行之法。

    创作背景

    五代后梁时期,一个冬天,天刚亮,奉化长汀有一个叫张重天的平民。一日打夜鱼归家,望见大桥岳林寺那边漂来块薄冰,冰上坐着个七八岁男小孩,滴水打冻的大冷天,身上只系个兰肚兜,脸上还笑眯眯的,头皮圆圆,肚皮圆圆,小手小腿全是胖呼呼圆鼓鼓的,圆屁股下还垫着只青布袋。张重天没儿子,见到后心里喜欢得不得了,就把他拾回家里,收为义子,取名契此。

    转眼十年,小契此逐渐长大。相貌也交关有趣,光额壳,凸肚皮,茶盘脸,大嘴巴,见人笑哈哈。加上其心地善良,为人勤快,喜欢帮助人,村里人都喜欢他,给他起了个绰号"欢喜和尚"。

    这年春插,隔壁张三要种田,请契此帮忙,契此一口答应;同一天,李四,赵五、王六统统想赶季节种田,来请契此相帮,契此也一一应承。几天后关秧门,种田人老规矩,都要请相帮过的吃一顿酬谢酬谢,哪晓得到了契此家,四邻八舍边争边拉,都说契此那天是想帮他家种田,弄得契此蛮为难,只好偷偷避走拉倒。

    契此喜欢搭别人开玩笑。有一日,其自家一人种一丘田,隔丘四个后生在种一丘田,讲:"你们四人种二亩,我一人种二亩,看谁先种完。"四个后生不服气,心想,论种田,我们四人在长汀数得上"扁担搁勒额角头--一头跳"的了,难道会比不上你一个"欢喜和尚"?就马上答应比个高低。四个后生咬咬牙,勿直腰,勿歇气,勿揩汗,两手像车水,种的飞快。契此一看,不对,弄不好要败阵。马上隔田塍甩过去一只破草鞋,草鞋一落水田,化作一条大鲤鱼,游到第一个后生脚边,后生丢掉秧把,动手捉鲤鱼,鲤鱼一跳,落到第二个后生面前,还溅了他一身泥浆,第二个后生又丢秧捉鱼,大鲤鱼三跳四跳满丘跳,四后生追来赶去满田捉;直到天黑,二亩田还有一大半没种落,看契此的那丘,已经齐齐刷刷插上稻苗。契此将最后几束秧插上,笑了唱起了山歌:"手捏青苗种福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六根清净方成稻(道),后退原来是向前"。

    《虚云和尚方便开示》里说过:"佛法非同异,千灯共一光。你们今日插秧,道就在你手上。坐卧是道,插秧也是道。低头就是回光返照,水清见天,心清就见性天。六根是眼耳鼻舌身意,和色声香味触法打交道,便不清净,就没有道了。佛性如灯光,房子一灯光满,房内虽有千灯亦皆遍满,光光不相碍。宇宙山河,森罗万象,亦复如是,无所障碍。能回光返照见此性天,则六根清净,处处是道。要使六根清净,必须退步。退步是和楞严经所说一样:"尘既不缘,根无所偶,反流全一,六用不行,十方国土,皎然清净。"这就是"退步原来是向前"。若退得急,就进得快,不动是不成的。根不缘尘,即眼不被色转,耳不被声转……等。作得主,才不被转。 但如何才能作得主呢?沩山老人说:"但情不附物,物岂碍人。"如今日插秧,能不起分别心,无心任运,就不生烦恼。心若分别,即成见尘,就有烦恼,就被苦乐境界转了。孔子曰:"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心不在,即无分别;无分别,就无障碍,食也不知其味了。鼓山为霖道沛禅师,精究华严,以清凉疏钞和李长者论文字浩繁,不便初学,乃从疏论中纂其要者,另辑成书。由于专心致志,不起分别念故,有一次侍者送点心来,置砚侧,师把墨作点心吃了也不知。侍者再至,见师唇黑,而点心犹在案上。这就是心无分别,食而不知其味。 我们今天插秧,能不起分别心,不生烦恼心吗?若能,则与道相应,否则,坐卧不知元是道,只么忙忙受苦辛,长期在烦恼中过日子,就苦了。烦恼即菩提,要自己领会。"

    作品简析

    布袋和尚出身农家,插秧自是本行。关于他插秧之事,亦有故事。据说有赵、钱、孙、李四家同时请他帮忙插秧,他全都答应。至晚,各家来请吃饭,他亦分身赴席。各家的田均已插好。众人始识他身具神通,法力无边。有人问插秧感想,他随口吟出一诗,即此题插秧歌。此歌看似浅白平易,却富含哲理,饱蕴禅机,生动活泼,饶有情趣。

    作者简介

    契此,唐末五代浙江奉化岳林寺僧。幼孤,八岁时由奉化长汀农人张重天收养,故名长汀子。成长后,入大桥岳林寺出家。他头大腹鼓,出语无定,寝卧随处。常常杖荷布袋,四境化缘。人称布袋和尚,以为弥勒菩萨应化。浙江各地,尤其杭州寺庙多塑其相,置于首殿,虔诚供奉。关于契此和尚的神奇故事,流布甚广。

    (注:以上摘自360百科)

    插秧歌(三)

    杨万里 〔宋代〕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

    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

    译文

    农夫抛起秧苗,农妇接住秧苗,小儿子拔起秧苗,大儿子种下秧苗。

    斗笠当做头盔,蓑衣当做铠甲,雨水从头上流入,弄湿了肩胛。

    农妇呼唤农夫吃早饭,休息一会儿,农夫弯腰低头劳作,没有答应,只是说道:

    秧苗根部还不牢固,这块田里的秧苗还没有插拆完毕,你回家一定要提防好小鹅小鸭(不要让他们来破坏秧苗)。

    注释

    兜鍪(móu):古代战士戴的头盔。

    胛(jiǎ):肩胛,胳膊上边靠脖子的部分。

    渠:他,代词。

    朝餐:早饭;吃早饭。

    半霎:极短的时间。

    莳:移植。

    匝:遍;满。

    赏析

      由于这首诗着力写雨中抢插稻秧,所以作者也不怠慢,开篇便动手“插”了起来:“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这分工何等明确,何等精细。拔秧活轻,小儿干,接秧也轻,田妇干;比较起来,抛秧插秧活重,田夫和大儿干。“抛”、“接”、“拔”、“插”,四个动词,准确具体。尤以“抛”字最妙,活画出秧束雨中飞舞的情态。只两句,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跃然纸上。

      三、四两句进一步点明雨中抢插。“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从句中不难领会春雨之密、之急、之大,否则,不至于从头上流入脖颈并沾湿肩膀。以“兜鍪”和“甲”分别比喻“笠”和“蓑”,充溢着一股火药味儿,正暗示抢插稻苗无异一场紧张的战斗。

      五、六两句“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前句是个无主兼语句,“唤”的主语没有写出,按诗意应是位老妪或老翁。后句是个无主连动句,按诗意,主语应是“大儿”,还极可能包括完成了本职活茬的田夫、田妇和小儿。一家人干活绝无唱过一口便袖手看戏的道理。老人来叫他们吃早饭,(抢插何其早,自在其中),让他们歇那么小小一会儿,却无人动作,无人答话,似乎对田埂上的呼唤置若罔闻,连抬头看一眼的工夫也没有。不如此,便写不出抢插的紧张程度。

      结句“秧根未稳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似乎是田夫对送饭老人的回答:“您瞧这稻苗还不栽稳,再说这块田还没插完,您把饭放这儿,我们呆会儿就吃,您得赶紧回去照看好那帮鸡鸭鹅们,它们要来到田里,可就糟了。”

    (注:以上摘自古诗词网)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和粮食种植有关的诗歌(二)—插秧歌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xmjj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