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热曝万物,万物不可逃。”
“热在三伏”,7月25日迎来今年的中伏,高温叠加高湿,也是一年中“湿热交蒸”的时节。
盛夏三伏,苦热难耐。
如今的我们,可以躲在房间里吹空调来避暑。
那么在古代,人们又是如何在酷暑中度过炎热的夏季呢?
看看古人的诗词歌赋,藏着不少消暑良方,不得不佩服祖先们的智慧!
01
凉席降暑
《夏晚纳凉》
【明】 瞿佑
竹床藤簟晚凉天,卧看星河小院偏。
云影恰如衣暂薄,月华那得扇长圆。
夏日的夜晚,微风轻拂,躺在院中的竹床藤席上纳凉。
抬头望见星河点点,仿佛置身于无边的宇宙之中。
在古代,睡觉或者纳凉,都少不了凉席。
它能让人在炎热的夜晚,睡一个凉爽的觉。
在烈日炎炎之际,古人会把凉席铺在床上或地面上。
有时,他们甚至会用水擦拭凉席,这样等水汽蒸发冷却后,会有更佳的降温作用。
这个睡凉席的降暑方式,时至今日也仍在延续,可以说是非常有效且环保的降暑神器。
02
扇风取凉
《咏撒扇》
【明】 朱瞻基
湘浦烟霞交翠,剡溪花雨生香。
扫却人间炎暑,招回天上清凉。
小扇引微凉,悠悠夏日长。
夏日已至,暑热渐强,古人常用摇扇子的方式,来消暑解热。
而扇子作为古人消暑的第一器物,已有3000年的历史。
最早的扇子,是在帝王出行之时使用,到汉代才逐渐转变为百姓摇风避暑的日用品。
当你轻轻晃动扇柄,就可以加快空气之间流动的速度,让人感受到丝丝凉意的袭来。
直到现在,扇子也仍旧是我们常用的降暑方法之一。
在被酷暑高温折磨的漫漫长夜中,持一把扇在胸前,以扇逐暑,用扇引风,方能于半梦半醒之间,与一片凉意不期而遇。
03
冷饮消暑
《咏酥》
【宋】 杨万里
似腻还成爽,才凝又欲飘。
玉来盘底碎,雪到口边销。
在酷暑之日,古人充分利用各种自然条件,制作出各类“冷饮”。
在唐代,出现了一种非常流行的冰食,名为“酥山”。
它的最底层是冰,上方是用生牛乳、酒酿、白糖熬制加工的“酥”,有点类似于今天我们喝的奶油。
定型后的“酥山”,晶莹剔透,巍峨多姿。
冰凉凉、软绵绵,“酥山”还未进入腹中,就已经感受到阵阵凉意。
而到了宋代,各色美味的冰食更加层出不穷。
《东京梦华录》里记录了许多宋代夏日小吃,从冰雪甘草汤,生淹水木瓜,到砂糖冰雪冷元子、凉水荔枝膏,雪泡梅花酒等。
炎炎盛夏,食冰饮,逛夜市,酷暑带来的热气烦恼,便顿时消散于无形。
04
西瓜解暑
《与朝歌令吴质书》(节选)
【魏】曹丕
驰骋北场,旅食南馆,
浮甘瓜于清泉,沉朱李于寒水。
暑热炎炎,何以消夏?
被凉水沁得冰凉的西瓜,实为夏日解暑之佳品。
古时,人们会把瓜果放在冰凉的井水中。
听人间烟火气“扑通”作响,看瓜果在水中浮浮沉沉。
待水的清凉浸透瓜果,就可切开食用。
汪曾祺在《夏天》中写道:
“西瓜以绳络悬于井中,下午剖食,一刀下去,咔嚓有声,凉气四溢,连眼睛都是凉的。”
由此可见,古往今来,西瓜的魅力尽显无遗。
夏季燥热,吃上一瓤冰凉香甜的瓜,不仅降燥生津,还能清热去火。
随着这份清凉在唇齿间弥漫,只余下西瓜的余香,落进每颗躁动的心脏里。
把瓜果饮料丢进溪水里冰镇,光着脚丫踩水,坐在稀疏的树荫下纳凉闲聊,不失为夏日避暑的正确打开方式。
05
亲水消暑
《刘驸马水亭避暑》
【唐】 刘禹锡
千竿竹翠数莲红,水阁虚凉玉簟空。
琥珀盏红疑漏酒,水晶帘莹更通风。
在热浪滔滔、暑热难当的三伏天。
竹林水阁、桥畔河旁,亲水是古人必不可少的消夏方式。
看岸上一竿竿纤细的翠竹,闻池中一朵朵娇红的荷花,听山涧泉水叮咚作响。
铺设一张竹席,闲坐在水上空旷的楼阁中,四周水晶帘莹光闪闪,更加透风,毫无暑热。
聪明的古人,会在盛夏来临之际,利用机械工具制作“自雨亭”。
他们将冷水输送到亭顶的水罐中贮存,之后让其从屋檐四周流下,形成阵阵水帘,从而起到消暑降温的效果。
在如今,虽不能切身感受“自雨亭”的作用,却仍可以觅一处清凉凛冽的小溪,溯溪玩水。
随着时光的变迁,古人的诸多消暑方式,仍然适用于当下。
亲水消暑、竹床凉席、扇风取凉、浮瓜沉李……
这些避暑良方,无不彰显着古代劳动人民独特的智慧与生活美学。
追随古人的脚步,放下烦躁,消暑静心,体会那诗意般的夏日。
热在三伏,盛夏十里,
骄阳似火,烈火炎炎,
流水浮云,艳阳高照,
清风不肯来,烈日不肯去。
季节就这样抛洒着世界的真实。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