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澳大利亚今年是第三个年头。中国人在澳洲的生活或苦或甜,我在其他文章里絮絮提到很多。那么,澳洲人自己,在澳洲的生活什么样呢?如果你没来过这里,或许想,他们有我们一心想要的居民身份和优渥的政府福利,必须是悠闲自在,无忧无虑。那我我只聊聊我身边的澳洲人发生的事儿,或许你对他们就会有更深刻的认识。
因为是同性恋,他去了加拿大,想要一个新的开始
我男友Harry,是阿德莱德长大的澳洲人,一家五口,和一只猫Kitty,典型的澳洲家庭。他上面是一个哥哥Bryn ---高大绅士,聪明幽默。嗓音低沉浑厚太好听,我们都说那是radio voice(播音员嗓)! 阿德莱德大学毕业后,他独自去了加拿大念PHD,定居。
唯独和别人不太一样的,是他是同性恋。
我们知道,澳洲在文化上对同性恋非常包容,家人朋友从没对他说三道四。但是澳洲对同性恋合法婚姻的问题一直有争议,去年一度说在南澳州合法了,结果又被堪培拉驳回,不了了之。他独自去加拿大只说想去读博,Harry却说,他是想要一个法律支持他的群体的国家,从新开始。他现在已经在那里三年多,是全球顶尖大学的工程师兼讲师,前段时间和谈了多年的男友分手,我和Harry希望他能尽快再交个男友,不过他自己不着急。我们很为他现在的幸福生活开心。
15岁的狗,是这个丁克家族的孩子
Harry的大舅家,是个典型的丁克家族。Mark & Di 并没有因为没有孩子而缺失了生活的乐趣。他们的小猎犬Barney,就像他们的孩子一样。
年迈的Barney体内有些炎症,兽医起先说是不打紧,但需要做个小手术。Mark 和Di 在手术后去了国外旅游。谁知Barney的病情突然恶化确诊为癌症,癌细胞转移到了其他器官,Barney在阿德莱德的宠物医院独自死去。
明天Mark 和Di就会从国外回来。我们不知道要怎么安慰他们。
说个题外话,这样的丁克家族在澳洲不少。比如Harry的爸爸的妹妹Jo,也和她的男友Scott一直生活,两人都40多岁,Scott为了她从加拿大来布里斯班定居。他们是谁都羡慕的一对soul mates。没结婚,没小孩,没宠物。但生活优渥,他们享受彼此陪伴的生活。我和Harry去年去布里斯班看望他们,我们看到她家低调却情调十足,价格不菲的家,简直惊呆了。下图为他们家车库。仅仅是车库...
Scott&Jo家的车库抑郁症,让他们的婚姻走在悬崖边上
Harry的父母是50岁出头的Mark & Sally 的空巢老人。三个孩子先后搬出来自己住,他们在山上的那栋古老的房子和两公顷的后花园变得空空荡荡。猫不很亲近人,高冷得很。
Sally自从生了第三个孩子Alice后患上抑郁症,这几年试图自杀过两次。
这么多年了,每次我们去看望,若是上午,她就是本来的自己,清爽自信,爱说爱笑;可从下午三四点开始,她的手指便不停的在搓来搓去,十二分的不安,眼眉间黯淡无光,灰色的头发显得更干枯无色。像很多抑郁症患者一样,她也酗酒,像小孩子一样耍脾气。当Mark轻轻的指出哪怕一点的不好,她也会立刻撅起嘴,坐在角落好久。上个月我家人从中国来澳洲探望,全家到了他们家吃晚餐。Sally 从下午一直喝到晚餐,餐桌前,Mark看到Sally在酒桌上拿起了喝完的酒杯要继续倒酒,他指着Sally小声呵斥:Sit(坐下)! 听不懂英语的我家人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但是我和Harry看的心都碎了。
长久以来,Harry看不到他的父母之间的一点温情。Mark是个医生,有问题就解决问题,不擅长夫妻间的温存和迂回,对待Sally的问题不免有时简单粗暴。他们晚餐时从不坐在一起,平时从不见亲昵的话语。Mark是那么彬彬有礼,聪慧幽默,对所有人温和谦恭。智者如他,对待自己的感情也是看不透。有责任心的Mark不会撇下有病的Sally不管,尽管三个孩子都认为他们应当尽早离婚。
年纪轻轻的澳洲人,照样体会人情的淡薄
我和Harry搬到我们自己现在的家之前,在一年半时间里和两个澳洲人合租一套二层小楼。他们是23岁的 Jo, 和27岁的 Endi.
Endi的性格快乐纯粹,但是我们家最穷的,一天吃不起三顿饭,所以我和Harry常常做饭和他一起吃。后来和他聊他的家人,他回答,“我没有家人”, 我和Harry以为听错了,然后才知道他惨痛的身世。他没有见过他爸爸,一直和妈妈生活。妈妈的家人早亡,两人相依为命。
Endi 18岁时,妈妈癌症去世。留给Endi一个没供完的房子和不多的积蓄。
当Endi一下子拥有那些积蓄时,一些“朋友”开始和他走的很近,和他喝酒,教他吸大麻,打电脑游戏,他很快都学会了。将积蓄挥霍一空时,他的“朋友”们自然也不见了。他不还月供了,房子还回了政府。政府每两周给他救济金400来块!靠着这400块和他暑假做电工挣得一点钱,他七八年没买过衣服,一天只吃一顿饭。但起码,他冷静下来了,知道什么样的朋友才是真朋友。后来他隆重介绍给我们他的挚友,我们看到竟然是一个40岁多的成熟的中年女性。他们的忘年交,才让我意识到,Endi嘴上不说,其实多么渴望母亲的角色在他的生命中呈现。
和Endi相比,Jo幸福了一百倍。他和Harry以前是高中同学。他们上的是全市最贵的私立学校。但是他17岁时父母离异, 他和母亲走的最亲近。掌手术刀的父亲一个月也见不上一次。或许因为缺少父亲的指导,或是他性格的不羁,他到现在本科也没念下来一个学期,旷课,吸大麻,酒吧里打工打到凌晨才回来,白天基本都是考拉状态。最近回去探望,他戒烟也戒了大麻,开始好好上课。他告诉我们,是过25岁生日时,他自己意识到,不可以在颓废下去。我们赞叹,他或许没有父母健全的指导,但聪明的他,终于也回归了年轻人该有的对生活的热忱。
我把故事们叙述的零碎,也没有主旨,或许是因为我想要讲述的太多,文笔不好,但是也或许,是生活本就是零碎而没有主旨的。
Bryn因为自身的不同,选择了永久离开自己的家,但这当中他当时的无奈,你我能体会到几分?
丁克家族精神物质都十分富足,我嫉妒之余也在想,中国以家庭为核心的价值观对待丁克家族并不宽容。想要丁克的中国家庭大概很多,但是谁能不受家庭的阻挠而如此潇洒呢?
关于抑郁症,中国和澳洲都很多,但许多人还是不愿意去真正的理解和支持。全人类中,每五个人中就有一个人在一生中会罹患精神疾病。抑郁症患者的家庭多有不幸,苦苦支撑。我真心希望这样的家庭,起码不要受到自己家人,和邻居亲友的诟病。
离婚率高的澳洲,单亲环境长大的孩子多有困惑和彷徨,年轻的澳洲人们20岁出头就都搬出父母家,独立寻找自己的未来所在,并不是平坦大道。失去家人的Endi年纪轻轻就尽数体会了人情冷暖,我们中国人眼前的澳洲社会,能给这样的年轻人的,也许并不如我们想象的多。不用抱怨,我知道咱们中国人在澳洲不易,但你看,澳洲人在自己的家,同样各有无奈。
人无论在地球的哪个角落,都不会一直走运,我也不相信会一直走背。咱们不用羡慕别人的日子,自己的日子都是自己挣出来的。
网友评论